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爱心扶智”点亮山区少年成才路
▲ 各民族学员第一次参观天安门
◀ 多吉坚参在实习中。
“我来自珠穆朗玛峰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前些年家里生活困难,初中毕业后,我就离开学校去工地打工了……现在,我已经在华博创科爱心基地学习一年多了。从一个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的藏族男孩,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名运行维护实习工程师。这些变化,都是‘爱心扶智’带给我的。”9月19日,北京市东直门街道百姓宣讲主题活动现场,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定日县其尺村的多吉坚参站在讲台上。17岁的他第一次参加宣讲活动,“手心里全是汗”。
虽然有些紧张,但多吉坚参还是真挚地讲述了自己参与北京华博创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爱心扶智”公益培训项目的点点滴滴,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将汉族、彝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白族、普米族等多个民族的上百名大山深处的青少年培养成IT从业者的项目。
雪域少年的“北京梦”:
从工地砖匠到IT学徒
多吉坚参的故事还要从2023年冬天的日喀则讲起:“我当时在工地搬砖,打工挣钱。在工地上遇到了一位来定日县挂职的干部。他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帮我联系了‘爱心扶智’公益项目。”
得知能到北京免费学习计算机技术时,多吉坚参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虽然家人也担心我离家太远,适应不了北京的环境和生活,但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抱着这样的决心,2024年秋天,多吉坚参第一次坐上飞机飞向首都。“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一切都让我既兴奋又害怕。在北京密云爱心培训基地,华博创科董事长段联叔叔的一句话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他告诉我:多吉,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计算机课上,因为普通话太差,多吉坚参憋得满脸通红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语句;由于不适应平原气候,多吉坚参常常因“醉氧”而感到头晕。“那时候特别想家,甚至想过放弃。”好在段联和基地的老师都很照顾他,从每天一小时的普通话练习,到陪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再到集体生日会上,送到手上的生日蛋糕……家人般的温暖让多吉坚参留了下来。
从拼音学起,到掌握基础运维知识,多吉坚参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如今的他,不仅能熟练完成桌面运维工作,还能独立处理简单的系统故障。今年春节回家,他给父母和妹妹都买了礼物。“爸妈说我变了,变白了、开朗了,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多吉坚参的言语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更让我充满希望的是,我看到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都找到了好工作。有的成了软件工程师,有的当了项目经理,还有人回到家乡工作。未来,我想留在北京,去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在演讲的最后,多吉坚参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把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十余年为山区少年筑梦:
“授人以渔”的公益实践
多吉坚参的蜕变,正是华博创科“爱心扶智”公益项目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在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说起创办“爱心扶智”公益项目的初衷,段联回忆,在践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总发现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求学,人生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单纯的物质救助只能解一时之困,不如把孩子接到北京,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计算机技能,掌握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领。”
于是,2014年,段联发起了“爱心扶智”公益项目。十余年来,项目逐步形成了“五年培养﹢就业保障”的成熟模式——前三年侧重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后两年结合实际项目实习并发放工资,学员毕业后由公司提供IT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实习—就业”的无缝衔接。
走进华博创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爱心培训基地,1600平方米的场地里,宿舍、教室、食堂、图书室一应俱全。“希望给孩子们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段联介绍,这里的学员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有些学员说不好普通话,甚至不会用拼音。”培训老师回忆。针对这种情况,课程就从拼音和“什么是计算机”开始,老师们耐心地手把手教学,“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我们要用心去描绘。”
为了帮助学员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段联和公益项目的老师格外注重人文关怀。“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为了让他们能更快融入新集体,我们会时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还组织孩子们一起包饺子、过生日、做月饼,一起欢度中秋、国庆和元旦,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老师们介绍,基地还经常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故宫的红墙黄瓦、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鸟巢和水立方的现代科技感,都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开阔了眼界。
项目开展十余年来,已帮助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青海玉树、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等地的上百名困境青少年成为IT从业者。在项目实践中因表现优异,来自云南玉溪的苗族学员张继刚获得政府机构表扬,还受邀观看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为了让学员有更多发展机会,华博创科还资助他们参加成人高考、考取专业证书。截至目前,已有半数以上学员通过取得大学学历,2/3学员获得软件技术资格及计算机等级证书。部分学员由于表现优异已晋升为项目经理,每月薪酬近2万元,彻底帮助家里摆脱了贫困。
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项目更关注学员的品德塑造。基地经常举办公益活动,组织学员走进社区清理小广告、在国庆期间义务指路、参与“美化长城捡拾垃圾”活动。“我们一起到密云石城镇的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唱歌、讲故事。看到老人们开心的样子,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学员们说,这些经历,让他们从公益的受益者变成了参与者和传播者。
“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学员都像我的孩子一样,让我牵挂。看着他们从‘无一技之长’到‘掌握IT技能’,实现了从‘受助者’到‘自食其力者’再到‘社会贡献者’的转变,感觉特别欣慰和满足。”段联说,孩子们坚韧、感恩和纯粹的爱,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的真正含义,也让整个企业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
各方共同努力:
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在华博创科的培训基地里,各民族学员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我们宿舍有藏族、彝族、苗族的同学,晚上经常一起分享家乡的故事。”多吉坚参说,食堂里,有时会准备富有各民族特色的食物,“虽然口味不同,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这种民族间的交融,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融入学习和工作里。在项目实践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学员组成小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为段联深知,公益项目不仅是扶贫扶智,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公司多次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民族学员分享家乡的习俗和文化。在这里,改变的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更在各民族青年心中播下了团结的种子。
面向未来,华博创科计划在更多欠发达地区建设培训中心,让更多青少年就近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我们要把‘爱心扶智’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不仅要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还要积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青年都能通过技能实现梦想,共同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段联坚定地说。
同时,作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段联也多次在政协提案和调研报告中呼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建立“技能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帮扶机制,确保帮扶成效可持续。
这个冬天,多吉坚参将继续和小伙伴们一起,用知识和汗水编织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一个人点亮的酥油灯,可以照亮千万人的路。”而“爱心扶智”公益项目,正是那盏照亮未来之路的酥油灯,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编辑: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