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在杭州举办——
多方共商,开拓养老服务新路径10月16日至18日,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浙江杭州举办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全国1000余名养老院院长、行业协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养老领域企业代表参会,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热点、堵点问题深入交流研讨。
针对此次会议提出的新问题、新现象,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领域内标准认定、青年人才培养、科技助老等关键议题,提出兼具专业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建议,为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注入有力支撑。
——编者

玩转科技、乐享生活:
智慧养老刷新“银发幸福感”
10月的杭州,桂花余香尚未散尽,西子湖畔的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已热闹开场。
“帮我拿瓶矿泉水。”靠近展区入口的位置,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试着向养老机器人发出指令,机器人头顶的屏幕立刻亮起微笑表情,“好的,马上为您取来。”
只见它灵活地转动车轮,避开人群来到饮品区,机械臂精准夹起一瓶水,稳稳送到老人手中。阿婆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机器人的“额头”,屏幕上的表情立刻变成了害羞的模样,引来周围人阵阵笑声。
“哎呀,左边还有一个!”VR头显康复训练仪前排起长队,一位体验者身体微微前倾,手柄一扬,虚拟苹果便落进“篮子”里。老人的额头沁出细汗,却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在康复室练抬手,几分钟就觉得累,现在玩着游戏就把锻炼做了,真有意思!”
不同口音的交流声、机器的轻微运转声与老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捧揉进了烟火气的暖阳,裹挟着科技赋能养老的新鲜气息,在会场的每个角落漫溢。
相较于首届大会,本届盛会在延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议题基础上,新增“银发智能制造”“数智科技赋能医养”“旅居康养创新”等前沿方向,精准契合行业需求,让人直观触摸到银龄生活的蓬勃生机。
场外展区内,智能康复设备、远程健康监测系统、智慧穿戴产品等科技助老成果集中亮相,覆盖老年生活情感陪伴、日常照料、健康监测、康复辅助等核心场景,引得不少参会者驻足体验,沉浸式感受智慧养老的创新魅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从“基础交互”到“主动守护”,养老科技正加速迭代升级。
被喻为“代理子女”的养老机器人,如今已能实时监测老人血压、心率并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部分机型还可推送文娱课程、响应语音指令帮助取物品;智能护理床同样暗藏“暖心设计”,定时自动翻身、自动推背起坐的功能看似简单,实则兼具实用与关怀——既能帮助老人放松僵硬肌肉,更能从根源上降低褥疮等皮肤病的发生风险,让卧床老人的生活少些煎熬、多些舒适。
“长期卧床的老人以前全靠护理员手动翻身。有了这个护理床,既能减轻护理员负担,老人也能睡得更安稳。”说话间,一位参会者躺在护理床上,按下“推背起坐”键,床板缓缓抬起,后背还自动升起一个软枕,“就像有人轻轻扶着你起来一样,一点都不晃!”
在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老年益智园展区,工作人员不停翻动的益智球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当地结合老年康养需求,研发出200余款覆盖手眼协调、记忆训练等领域的老年木制玩具,更创新融入儿童游戏开发经验,打造祖孙共玩的AI互动游戏,让科技成为连接亲情的温暖纽带。
“热闹的展会背后,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一位参会者对记者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6万个,床位总数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65.7%。然而,面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服务需求激增的矛盾,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护理员不可能24小时保持精力充沛,如果科技能代替护理员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也能让老人获得更安心的服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孙晓冬道出了众多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心声。
面对人工成本攀升、护理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行业现状,发展智慧养老已成为破局的“必答题”,不少智慧养老设备正在为服务升级注入新动能。
“轻便的智慧穿戴设备特别实用,不管是院内还是居家,既能监测健康指标、进行跌倒预警,还能一键呼救、防走失。这些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管理模式。”一位养老院院长举着设备展示,感慨这些小物件就像“移动护身符”,不仅提升了院内服务效率和安全保障,也为后续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打下了基础。
“智慧养老的深层价值不仅局限于机构内部,更要突破围墙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让独居老人实现‘在家养老,专业护航’。”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主任洪玉才说。
“从养老机器人到外骨骼机器人,各类AI应用场景正为杭州养老注入新活力,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杭州市民政局局长李一青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养老改革先行区,杭州在智慧养老领域的探索实践,不仅进一步夯实了本地养老服务根基,更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智慧养老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
大会期间,参会院长们还专程走进当地10家特色养老机构,从智能照护系统的实时运行,到社区养老服务的科技延伸,沉浸式探寻智慧养老从“概念”到“落地”的实践路径。
实地走访后,一位与会院长看着老人们的笑脸由衷感慨:“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和机器,而是能让老人笑得更开心、活得更有尊严的‘温暖助手’。”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许玲:
助力青年“留得住、能成长、有作为、有支撑”
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上,“新势力院长脱口秀”环节备受关注。青年从业者分享智慧养老平台搭建、适老社交空间打造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许玲表示,这既展现了青年投身养老领域的创新活力,也折射出我国养老服务行业正迎来“青春接力”。
“过去,养老院院长常被视作经验丰富的长者,如今不少30岁左右的青年已挑起大梁。”许玲在调研中发现,这支“青春军团”成长为养老领军人,依然面临多重挑战:社会对养老行业“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不高”的刻板印象,让不少青年望而却步。养老服务涵盖多领域知识,但针对青年管理者的系统性培训、行业交流平台匮乏,多数人只能“边干边学”。
同时,创办养老机构还面临场地审批难、融资成本高、人才招聘难等困境,缺乏针对性的创业扶持与职业发展保障,青年领军人普遍“孤军奋战”,常因高强度工作陷入职业倦怠。
许玲认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领军人才队伍,需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助力青年在养老领域“留得住、能成长、有作为、有支撑”。
在职业引导与认同培育方面,许玲建议推动高校与优质养老机构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输送人才;建立“养老服务青年榜样库”,宣传优秀案例,提升行业社会美誉度。
考虑到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同样关键,许玲提出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医疗机构组织免费培训,内容涵盖机构运营、风险防控、智慧养老应用等;推行“老带新”导师制度,让资深专家与青年领军人结对;定期举办赛事,为青年搭建技术交流、项目孵化平台。
此外,许玲呼吁设立专项基金或给予补贴,简化场地审批流程,为青年从业者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完善行业薪酬体系,建立与工作年限、专业技能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并以免费心理疏导缓解职业倦怠。
许玲期待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协同,让更多青年将养老事业作为终身追求,让青春力量成为破解养老服务难题、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的重要支撑,推动养老服务“青春接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
让科技“弯下腰”, 填平养老“数字鸿沟”
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聚焦养老领域前沿,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智慧养老成为热词,现实的反差却引人深思。
场外展区内,养老机器人、VR康复仪等智慧设备为养老服务升级按下“快进键”,勾勒出智慧养老的美好蓝图;日常生活中,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面对智能护理床,满心好奇却无从下手,眼神中透露出对科技的渴望,同时也夹杂着无法驾驭的无助。
“当前智慧养老产品推广存在两大核心堵点:一方面,部分智慧穿戴设备、智能护理仪器虽功能全面,但操作界面复杂,缺乏贴合老年人行为习惯的设计,老人难以独立上手;另一方面,高科技养老产品研发成本高、售价高,普通养老机构和家庭难以承担。”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认为,这不仅是科技与老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更是亟待跨越的民生难题。
在鲁晓明看来,科技助老不能只停留在“炫技”,更要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真正降低使用门槛。这一观点,与多位养老院院长的实践感受不谋而合。
“智慧养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技术先进与否,关键看能否真正解决老人的需求。”鲁晓明建议明确产品在操作流程、交互方式、界面显示等方面的标准,同时希望企业简化操作步骤,普遍增加语音交互、一键呼叫、远程协助等便捷功能;硬件设计上采用更大字体、更高对比度屏幕、更清晰的语音提示,减少复杂的按键操作,让老人用得舒心、放心。
鲁晓明认为,在加大普惠型智慧养老产品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买得起、用得上”的同时,还需构建多层级智慧养老技能培训体系。诸如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等阵地,组织专业志愿者、医护人员开展“手把手教学”,针对智能护理床、穿戴设备、紧急呼叫系统等常用产品开展专项培训;鼓励子女将复杂的功能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小步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人解释。
“让科技‘弯下腰’,填平养老‘数字鸿沟’,真正接住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鲁晓明表示,随着适老化设计落地、普惠政策发力、技能培训推进,智慧养老科技必将惠及更多失能老人,让他们在科技助力下,更有尊严地享受幸福晚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刘梅林:
以标准化筑牢智慧养老发展根基
“随着智慧养老在各地加速推广,新模式、新路径为银发群体带来福祉,但产业发展中标准不统一问题渐显,区域与环节规范差异大、体系碎片化,制约行业协同与整体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刘梅林在调研中,敏锐捕捉到这一影响智慧养老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的关键问题。
“标准不统一”首先体现在服务流程区域化分割。各地实践形成的服务标准互不兼容,如部分地区要求养老服务人员每两小时巡查照料老年人,另一些地区则定为3小时。
在她看来,这一看似细微的时间差异,往往会让跨区域养老服务协作举步维艰,不少老年人异地寻求服务时,常常遭遇“标准不互通、服务断档”困境,便捷养老服务变得“水土不服”。
技术规范碎片化是另一大难题。以常见的智能手环为例,市面上部分采用蓝牙4.0传输数据,部分使用蓝牙5.0,接入同一数据管理平台时,易出现数据对接不畅、“信息孤岛”现象。
刘梅林认为,不同智慧养老设备数据传输协议、接口规格各异,如同不同语种者交流,很难实现高效“对话”,削弱了智慧养老的“智慧”属性。
此外更令人忧心的是,不同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差距悬殊。高端机构凭借先进的健康监测系统,可实时追踪老年人身体指标并输出专业分析报告,支撑精准照护;众多小型机构受资源与技术限制,仅能满足基础生活照料,缺乏智能化健康管理手段。这种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智慧养老的核心价值难以落地。
针对这些痛点,刘梅林呼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从老年人入住评估到日常照料、紧急救援,每个环节都明确具体内容与时间节点。在技术规范领域,刘梅林建议同步推进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的统一,明确设备数据格式、传输协议,实现不同品牌、类型设备的“无缝对接”。为推动智慧养老全面落地,还需对小型机构智能化改造给予定向扶持,将智慧化设备投入纳入一次性建设补贴范畴,保障政策覆盖的全面性。
“标准化绝非创新的‘紧箍咒’,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在刘梅林看来,统一标准落地实施,不仅能让老年人享受更稳定、优质的养老服务,还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大幅加快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速度,让智慧养老的便利与温暖惠及更多银发群体。(记者 鲍蔓华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