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让团结“看得见”的“玛校”
——记贵州省贵阳市政协委员玛依拉·尼亚孜别克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在向学生们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
贵州省贵阳市政协委员,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在现场观看了阅兵式。心潮澎湃之余,她想得更多的是要把感受到的震撼与自豪传递给她的学生们,引导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白56个民族是一家,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是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19年,她从新疆塔城地区来到贵阳,带领十一中学的师生将这所学校建设成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她也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校园处处有“红石榴”
9月2日,在十一中学开学典礼上,副校长郑小羽向新生介绍:“我们校徽中的石榴籽、书本与海鸥元素,寓意着民族团结、知识追求与自由探索的精神内核。”典礼上,还有3位同学分享了他们今年暑期参加“红石榴”研学活动的收获。
这正是玛依拉一直努力的方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浸润式教育”深植师生心田。“我们不能让民族团结教育停留在‘贴标语、开讲座’的层面。”她说。
十一中学创新开展“345”工作模式,强化组织、阵地、资源“三项保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行稳致远;落实融入教材和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宣传教育阵地、师生考评体系“四个融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魂育人;开展“结对子,认亲戚”、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青少年交流计划“红石榴”主题研学、社会帮扶爱心“五项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成效入脑入心。
在2024年举行的贵州省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上,56名学生身着56个民族的服饰,集体献唱《我和我的祖国》,为这场民族巡游大联欢拉开了序幕。
“领唱的是我们学校‘红石榴’艺术团的孩子。”玛依拉骄傲地介绍,“我来自新疆,现在贵州也是我的家。我希望可以架起一座‘桥梁’加深两地间的联系,感受到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此前,她策划并组织了贵阳·塔城“红石榴”研学活动,搭建起贵阳市与新疆乌鲁木齐和塔城地区教育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通过这一平台,两地师生得以面对面交流,共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如今,“红石榴”研学团除了十一中学的学生,还会从贵阳市每个区县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学生们了解了地方特色,体验了民族风情,在行走中增长见识、在交流中增进团结。“特别是结对子,不仅让两个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两个家庭有了亲戚般的感情。”玛依拉说。
履职尽责助开“团结花”
玛依拉很珍视政协委员这一身份,一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履职。
2023年,在贵阳市政协全会期间,玛依拉作了《关于发挥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建议》大会发言,提出构建多要素教学体系、整合专题教育与日常活动、强化教师专业培训等建议,推动教育从“课本”走向“心灵”。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学生看到玛依拉都会叫一声“玛校”,很是亲切。在玛依拉的办公室,备着新疆特色的零食与糖果,她说,“孩子们来找我谈心倾诉,我会拿给他们吃。”十一中学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少学生是玛依位从小学看着成长起来的,她对孩子们的感情有时更像是一位母亲。
从孩子们身上,玛依拉了解到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在贵阳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提案。
玛依拉的履职尽责,还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今年以来,贵阳市政协开展“五联五助”活动,玛依拉积极响应联系群众,为困难群众解忧纾困。她把获得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奖金捐赠给贵阳市3所学校的60名学生,将这份荣誉转化为对困难学生的关爱与支持。她深知,教育的力量在于点亮希望,而这份希望正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付出得以传递和延续的。今年,玛依拉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她依然把全部奖金用于3所学校的60名品学兼优及考上大学的学生。
每年国庆节当天早上,玛依拉都会在学校组织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不仅全校师生参加,还邀请社区居民共同见证这一爱国时刻。今年国庆的升旗仪式,附近居民参加的人特别多,最小的是一个3岁的娃娃。
十一中学的老师们这样评价玛依拉:“玛校”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的团结。
编辑: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