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派出所里的“杨伯妈”

——记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政协委员杨仕荣

2025年10月27日 08:27  |  作者:本报记者 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杨仕荣(左)走访群众,了解辖区治安情况和社情民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仕荣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政协委员、秧坝派出所所长,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伯妈”,是布依方言里话多、啰唆的意思。

但在布依族人口占71%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记者见到了一位被同事和辖区群众称为“杨伯妈”的男民警—县政协委员、秧坝派出所所长杨仕荣。

令人佩服的调解能力和让群众觉得亲近的好性格,让他赢得了这个接地气的称号。

2006年,杨仕荣成为达秧派出所的一名民警。第一次出警是处理一宗持刀伤人案,所长带着杨仕荣走访群众时,他发现所长和群众都很熟络,很快就找到3个证人,查清了案情。杨仕荣内心很是钦佩,开始学着和辖区群众打交道,他在户籍窗口学会了与办事群众积极热情地交流,在各类矛盾纠纷现场学会了调解纷争,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学会了发动和依靠群众。

两年后,杨仕荣到浙江义乌江东派出所挂职学习。他经历了高强度的工作洗礼,日均处理大量警情和案件,不仅学习了先进的警务理念,积累了信息化管理经验,更锻炼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019年,杨仕荣被调到高洛新区,成为新设立的高洛警务室负责人。这里是册亨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3.5万余人。促和谐、保平安的担子一下子压在了杨仕荣的身上。

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杨仕荣带领团队耗时3个月将居住区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实现警情警力可视化管理调度。为尽快熟悉情况,他一有时间就入户走访,迅速掌握了每家每户的情况,建立了楼栋长、网格员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的群防群治网络,并定期联合多部门开展排查调解。

在高洛,杨仕荣形成了自己的“五心工作法”,即用心、贴心、尽心、耐心、热心,也逐渐成为一名调解高手。

高洛警务室工勤人员魏知鸿清楚地记得,2020年8月24日清晨不到7点时,有居民给杨仕荣打电话:“我家孩子不肯去上学,杨所,你快来啊,不解决,娃就废了。”杨仕荣带着魏知鸿去了这户人家,了解到孩子因为沉迷打游戏不肯上学。杨仕荣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到孩子跟前,开始了“攻心”聊法。一个多小时后,最终,孩子说:“好嘛,我听警察叔叔的,我去上学。”

杨仕荣的调解秘诀是“耐心”,耐心倾听、找准焦点、深入了解,从情、理、法多角度分析,多次调解直至成功。他说:“耐心是基层调解矛盾纠纷的法宝。如果没找准问题,或是没让双方打开心结,纠纷就算当场调解好了也会死灰复燃。”

2023年,杨仕荣调任秧坝派出所所长。那份“伯妈”式的耐心与智慧,也被他带到了新岗位上,他还调解出了“让你三尺又何妨”的佳话。

在开展“万警进万家大走访”工作中,杨仕荣了解到一起积存8年的宅基地纠纷,经过相关部门多次调解,当事人老张和老李依然寸步不让,一度还认为调解干部办事不公。

杨仕荣便会同镇综治办、司法所等部门再次进行调解。到现场后,只见老张和老李两家各自叫来很多亲戚助阵,一对峙起来便争吵不休,这时杨仕荣便拿出“伯妈嘴”,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还搬出“六尺巷”的典故,提议边界上的那堵墙不再划分权属,双方再各让出三尺形成一条路,方便大家出行。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当事双方和在场群众的认同,最后顺利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杨仕荣不只以调解见长,作为派出所负责人,他很重视工作创新。

秧坝派出所负责的治安辖区面积属册亨县内最大,杨仕荣积极推进建立38个警务微信群覆盖全部的32个村居,吸引1万余名群众加入;发放“警民连心卡”,张贴提示牌,确保群众求助及时响应。在反诈工作中,他在线上利用各类微信群定期推送反诈资讯;线下推动全警全民参与,建立校园反诈联盟和256家商铺参与的“商铺反诈联盟”,创建“无诈一条街”。

杨仕荣还创新推出“三见﹢上门”治理模式,推行村组见警车、安置区见民警、小区见义务巡逻队的“三见”巡逻法,提高见警率。针对高发案社区,在凌晨重点时段加强巡逻并开展“上门”行动,对亮灯住户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进行安全宣传,有效预防了酗酒扰民、滋事等问题。

2022年,杨仕荣成为册亨县政协委员,他把热情和担当延续到了委员履职中。发现“飞线充电”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缘于充电桩配套不足,杨仕荣在深入调研后,提交相关提案,推动多方协商出台解决方案。他还陆续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建议》《关于加大力度实现城市小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全覆盖》等多件提案,其中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的提案助推了全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杨伯妈”,已经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情怀,是杨仕荣不忘初心、深耕基层、温情守护的坚持。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