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全民阅读活动周来了:
从节点到常态,让书香更绵长10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的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
“这是统筹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安排,标志着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形成更好的全民阅读氛围,推动构建书香中国。”听到这一消息后,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对记者说道。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全民阅读活动周的设立,正是对这一号召的具体落实,也是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更高质量、更精细化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这不仅是阅读时间的延长,更是阅读理念的深化与阅读生态的重构,将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对这一消息也深感振奋,“新闻出版界委员多年来一直持续呼吁推动读书活动,如今以活动周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也是委员们努力结出的‘硕果’。”她表示,从“世界读书日”到“全民阅读活动周”的转变,意味着阅读活动从“节点式”走向“常态化”,从“散点式”走向“组织化”。“‘周’的形式更有利于形成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影响力,也让各地在组织活动时更具灵活性和层次性。”
“读书是一件需要持续开展的活动,定为阅读周,非常符合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利于城乡、区域间多层次、多样化地开展活动。”聂震宁坦言,“过去,只是一天的读书日似乎不太满足阅读的‘慢’节奏,而一周的时间更符合阅读行为本身需要的持续性与沉浸感。”
在当前数字化阅读盛行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全民阅读面临新的挑战。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是聂震宁给予数字时代大众阅读的建议。“无论是什么阅读载体,只要让大家读起来,都是好事。设立全民阅读周的深层目标在于引导公众阅读整本书,深度阅读是构建厚重深邃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在郭媛媛看来,阅读的概念是广泛的,“阅读不只是书香,而是人类知识与思想积累的芬芳。无论载体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在于是否让人受益,能否推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纸质书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困境,阅读周的设立将给纸质书和实体书店带来哪些发展契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介绍,当前实体书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电子书定价混乱、盗版泛滥等问题严重冲击出版生态。“实体书店和纸质书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灯塔’和社区交流空间。建设书香中国,如果实体书消亡了,‘香’从何来?我们不能让它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遭遇灭顶之灾。”在刘宁看来,实体书需要空间与时间的展示,全民阅读活动周的设立,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利用活动周,在全国各地开展书市活动,打造精品书展,集中推出优质书籍,让纸质书与读者亲密接触。让阅读变得可触摸、可感受、可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香真正浸润生活。”
短短一周的活动,如何撬动全年的阅读热情,形成长效机制?
郭媛媛表示:“不要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也谨防出现活动周一结束就归于阅读冷寂的现象。”她建议,应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地精细策划全民阅读活动周活动,形成“一年一主题,逐年攀升”的演进态势,不要开展一次性、“片段式”的活动。同时,要注重对“Z世代”青年的吸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滋润青年一代的心灵。
聂震宁用《礼记》中的话形容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共读与交流对于养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活动应成为读者的‘心灵加油站’,通过集中开展读书会、分享会等活动,为读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以激发他们长期阅读的兴趣。”
“全民阅读活动周将成为一个起点,推动全社会重新认识纸质书在联结社会、滋养人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待遍布城乡的实体书店真正成为滋养国民精神的‘文化灯塔’。”刘宁说道。(记者 位林惠 钱子钰)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