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把种子捧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进校园活动侧记
“同学们,如果说芯片是信息时代的‘大脑’,那么种质资源就是农业的‘芯片’。今天,我想带大家认识这些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国‘芯’。”
10月11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若羌产业学院报告厅内,200余名各族师生和区县政协委员、农牧企业家的目光都注视在讲台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副主任王威,这位扎根新疆大地的农业科学家正以一场生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普报告,拉开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进校园活动的帷幕。
一粒大豆唤醒“战略警觉”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若羌产业学院是若羌县首个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发展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助力群众就近稳定就业。若羌本地红枣、黑枸杞等都已形成特色产业,而让更多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正是此次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一竿子插到基层,深入边疆青年的初衷。
对于王威,还有一个问题是,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基础性资源,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如何讲到同学们的“心”里去?
“什么是种质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携带作物遗传信息的‘基因宝库’——小到一粒种子、一段DNA,大到一株野生植株,都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王威用通俗定义打破专业壁垒,接着他用“我国一粒野生大豆”的风波紧紧抓住了大家的心。
2000年,美国种业公司人员访华时,以“互赠种子”为由,用一颗转基因大豆换走了我国泗洪地区的本土野生大豆。彼时未被重视的“交换”,此后竟演变成我国大豆产业的“卡脖子”困境——美国种业公司科研团队从这粒野生大豆中提取出高产、抗虫、抗病基因,经标记和转基因改良后,在全球101个国家申请了64项专利,每年仅专利费就赚取数十亿美元。
“那时候我们对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现在绝不能让类似事件重演!”王威的话掷地有声,台下同学们已唏嘘一片。一粒中国野生大豆引发的危机,不仅以强烈的警示意义开启了整场报告,也瞬间点燃了同学们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关切。
王威紧接着抛出一组数据:全世界已记载植物30万种,人类利用的仅约1%,作为食用作物的更是只有0.5%。这意味着大量野生优异种质资源仍待发掘,而这些“未被唤醒的宝藏”,正是未来农业竞争的核心筹码,因此,保护好我国自己的种质资源意义重大。
从“移动展台”看见“家乡宝藏”
“委员履职‘服务为民’要结合委员专业所长,通过委员的桥梁平台作用,让各族群众对‘国之大者’可理解、可感知。”为了让抽象的“种质资源”走进学生生活,王威特意将新疆本土的“种质宝贝”搬上屏幕,打造了一个鲜活的“移动展台”。
当野豌豆的细荚、节节麦的绒毛、大赖草的坚韧依次出现时,同学们的好奇心被逐渐点燃;而当伊犁发现的700年树龄野苹果树图片亮相,报告厅瞬间热闹起来——维吾尔族学生激动地举起手:“老师,我老家就在伊犁!原来我们家乡的野苹果,是能培育优质苹果品种的‘基因母体’,太骄傲了!”
王威顺势展开了新疆的“种质家底”——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植物基因库”,新疆拥有新疆小麦、新源假稻、野扁桃等多种特有种质资源,其中新疆野苹果、野核桃、樱桃李等还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些带着“家乡烙印”的种质资源,让同学们突然意识到:原来“种质保护”不是遥远的口号,就藏在家乡的田间地头。
坐在记者旁边的企业家们同样认真记录着重点数据和关键品类,“我就是做苹果种植的,这几年苹果的产量一直提不上去,等下一定要请教一下王委员,是不是选择的品种问题,让好种子发挥好效果。”
保护种质资源人人有责,这正是这场科普报告表达的核心思想。“通过传递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把我国种质资源保护的‘种子’埋到更多群众的心中。”时常进校园为孩子科普的王威如是说。
从“课堂思考”到“青春担当”
“请问,我们现在能为种质资源保护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保护种质资源,每个人都能出份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王威将话题转向了“青年责任”,而现场的分享,更让这场科普有了动人的画面。
“原来新疆郁金香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我回去就告诉家里人,放牧时见到绝对不采摘。”
“以前觉得农业研究枯燥,现在才知道培育一个新品种能帮国家‘保种’,我以后想报考农业专业!”
……
对于现场的基层政协委员而言,他们的收获又有所不同,“首先这场报告对于我们基层政协委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是对我国种质资源保护最新情况的知情明政,也是对全国政协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观摩与学习,更加坚定了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责任感和决心。”
据介绍,调研期间在所在地根据地方需求同步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已成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政协有关安排部署开展的常态化活动。近年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始终坚持“委员专业所长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的核心思路,打破“单向输出”的模式,构建起“全国政协委员牵头﹢基层政协委员联动﹢群众深度参与”的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体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农业界委员纷纷响应,积极深入田间地头、牧场园区、职业院校等,把技术、政策、实招送到群众身边。正如王威所说:“走进基层校园,不仅能把‘科学’的火种播撒在青少年心间,更能收集到边疆农业教育的鲜活素材——这些都会成为后续提案的‘民生底色’。”
扩大“服务为民”半径,让更多群众享受暖心实惠。延伸履职惠民“触角”,让千万群众感受政协温度,越来越多的委员正活跃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现场,用心用情服务“三农”。(本报记者 包松娅)
编辑:董雨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