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湖北保康 尧治河村蜕变的基层善治密码
37年前的尧治河村,是挂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悬崖上的贫困样本——“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
37年后的今天,这里是“家家住别墅、全村固定资产90亿元”的“首富村”,每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在尧治河蜕变的轨迹里,深藏着基层善治密码。
党建引领,解锁基层善治“新密码”
尧治河村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工作“三三制”,即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干群联动、工农联建、村企联创“三联共建”的党建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一个支部总结一条好经验、一位党支部书记讲好一堂专题党课、一名支部委员领办一件实事”的“三个一”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村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委组织部、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分别确定为“湖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尧治河村传承“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誓言,发扬“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的作风,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和包片联户,组织党员承诺、亮诺、践诺、述诺、评诺,23名无职党员“竞争上岗”16个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推行党员中心户长“一户十联”,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捐资助学。推行“党员评星定级”,对三星以下党员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锤炼党员坚强党性,激励党员当好示范。深入开展“入党积极分子淬火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全脱产到村福利院锻炼3个月,锤炼出“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的担当。
创建“村民议事室”,搭建“开林宣讲室、板凳课堂、民情恳谈会”等议事平台,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收集意见、通报情况、协商事务。优化提升“三方十会”新模式,十个协会组织按照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协商、一季一总结的流程,及时解决并向党委反映群众的需求。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实打实倾听群众心声、点对点收集村情民意,把群众没想到的做到,把群众想到的做好做实,做得让群众满意。
三治融合,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推行“项目群众定、建设群众帮、建后群众管”工作法,采取“急难险重党员管、就近就便义务管、公益性岗位专门管、热心群众轮流管”等方式,设立党员护水岗、护林岗、护路岗、护绿岗,带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19章196条的《村民自治章程》,详尽涵盖了村务管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创造了良好的村民自治制度环境。深化积分评议兑换,对各家各户参与村庄治理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村民股份分红、村级福利待遇、评先表优等挂钩,引导村民人人参加积分、户户参与治理。
把村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广场,打造“家门口”法治文化宣传新阵地。设立法律顾问工作室,聘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驻点服务,县人民法院设立巡回审判点,借用法庭“流动办案”模式,对村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教育,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培养“法律明白人”63名,定期开展“法律义诊”活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创新“三调联动”机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近十年调解成功率保持100%。2023年,尧治河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为深山里的“法治标杆”。
尧治河的乡村治理,没有靠“行政命令”,而是靠“文化铸魂、文明储蓄、协会自治”,村民从“要我治理”变成“我要治理”。该村先后8次修改村规民约,遏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创新乡风文明储蓄所,把“文明行为+志愿服务”分值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核,用分数“储蓄”的方式让文明增值。先后组织160多户村民“寻根问祖”,编家训、立家规、树家风,组织“五星级文明户”“十佳婆媳”评选,依托“理响文明村”开林宣讲室、尧子书院、勤廉广场、尧帝大舞台等载体,全方位开展“讲好尧治河故事,传承尧治河精神”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今在尧治河,“敬老人、重家风、讲诚信”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口袋满、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我们不仅要让尧治河人口袋富,还要让尧治河人脑袋富。”孙开林说道。
共富共享,书写奋进新篇章
探索“四金”增收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务工就业得薪金、经营创收得现金,让村民成为产业链上的最大受益者。全村村级企业26家,提供就业岗位3800多个,最低月工资4500元;村集体出资购买集团公司500万股,免费配股给村民和企业员工,100%的农户配发企业股权;扶持开办民宿、农家乐40多家,不少村民通过“矿洞+电商+民宿+餐饮”模式,成为矿洞经济的直接受益者,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先后关闭,8个勘探项目被叫停,累计投入2.8亿元,推进矿山恢复治理,扎眼的废矿区变成了惹眼的新景点。积极探索山区建景区、矿区建景区、村民生活区建景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出“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良好生态,统一规划建设160多幢别墅洋房,打造为“民宿样板间”,开办农家乐和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药园、农业生态观光园,把“生态环境”变成“生态经济”。全村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负氧离子浓度达世卫标准5倍。
每年为村里的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建立档案,村里福利院3次搬迁重建,累计投资500多万元,累计对20多名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让传统的“老有所养”悄然迈向“老有颐养”。成立集扶贫、福利和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吸纳村内聋哑、智力障碍等弱势群体,让他们自食其力。建起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让学生全部免费就读,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设立奖学金,鼓励村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免费送优秀员工在大专院校深造。建设2个高标准的卫生室和康养中心,为村民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起6个村民文化体育广场,每月开展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实施村民养老企业化管理,为村民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和养老保险。100%的农户免费住进别墅,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从“肩挑背扛”到“基层善治”,尧治河村在深山里书写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答卷。如今的尧治河,“山上山下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面子里子一个样”。这个曾经“一家老少烂衣裳”的高山极贫村,不仅实现了物质富裕,更通过精神文明凝聚起奋进力量。(邢宏军 魏凯雪)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