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资讯
墨印千年 中华一脉——两岸青年共绘出版文化新图景
10月13日,北京天高云淡,秋意正浓。北京印刷学院内,毕昇书坊里传统印刷机的沉稳声响与电子屏幕的流光溢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图景。一位台湾学生轻轻推过印辊,宣纸上浮现工整字迹的瞬间,她的眼神里既有对千年技艺的惊叹,也闪烁着对数字未来的期待。
这一幕发生在“两岸高校大学生印刷出版文化研习营暨第五届海峡两岸电子书创编大赛”活动颁奖现场。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31所高校的150余位师生参加,大家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共同探索出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 墨印千年:两岸出版的历史回响
活动伊始,两岸师生来到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开展文化参访。公园内,秋日暖阳为朱红廊柱镀上一层金光。学生们驻足清代御笔碑刻前,凝神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这座清代帝王驻跸之所,如今成为两岸青年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课堂。
带着从行宫汲取的历史余韵,师生们移步毕昇书坊——在这里,历史的回响化为可亲手触碰的技艺。在传统印刷体验区,台湾学生许芯瑜专注地操作着复古印刷机。“这需要相当的力道,比想象中更为不易。”当她缓缓推过印辊,宣纸上清晰地浮现出字迹时,她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字迹工整美观,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在楼下书店见到那些展现台湾风情的明信片,更感觉亲切非常。”
从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到明清的木刻版画,再到当代的数字印刷,印刷技术虽历经变革,却始终承载着中华文脉的传承使命。两岸学子在亲手实践中感受着印刷文明的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中华印刷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两岸出版界的交流合作同样源远流长。自1988年开启“破冰之旅”以来,两岸出版交流从最初的间接往来,逐步发展为互办书展、学术研讨、合作出版等多层次合作格局,出版交流不断深化,构建起日益紧密的文化交流桥梁。
“这项赛事也见证了两岸出版教育交流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系主任张新华介绍,两岸电子书创编大赛由北京印刷学院等4所两岸高校于2014年发起创立,通过文化研习与创意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了两岸出版教育和青年文化交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 以赛促融:创新实践的交响共鸣
下午4时30分,颁奖典礼在新创大厦第七会议室正式启幕。大屏幕上,获奖作品的精彩画面次第呈现,展现出两岸青年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愿望和创新活力。
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一等奖团队代表李欣悦分享创作心得时表示:“在作品的筹备过程中,团队成员一起翻阅古籍探寻文化脉络,搜集各种文化资料,不断打磨作品的封面、背景和排版,一起为优化一个数字交互效果反复测试,增进了友谊。未来,我们也期待与更多两岸青年一道,以创意为笔、以数字为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共同书写两岸文化新未来的美好篇章!”
连续两届指导学生获奖的闽南师范大学万教授认为:“这项赛事不仅是技术的竞技,更是心灵的对话。两岸学子在专业交流中深化了彼此的文化认同。”
“本届大赛参赛作品在传统文化表达上呈现出显著突破。创作题材从以往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至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品表现形式更加多元,虽然名为电子书,实则涵盖了H5、App、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张新华表示,五届大赛的持续举办,见证了两岸学子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共同成长。
活动期间,两岸师生还共同考察了北京印刷学院科创园和文创园。过程中,两岸师生对学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谢雅卉感慨道:“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学生工作室旁陈列的作品集与获奖证书,见证了这种培养模式的丰硕成果。”
一位台湾学生在参观科创园时赞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印刷技术在我们看来多局限于纸质媒介,而这里已拓展至新媒体电子领域,甚至在医疗领域实现创新应用,令人大开眼界。”
▲▲ 数字赋能:共创文化新未来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两岸青年正通过数字创作,共同探索中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来自计算机专业的许芯瑜从技术融合角度提出构想:“如果将传统印刷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使印刷工艺更加精准高效。”谢雅卉则从中看到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两岸在课程共建、学术交流、作品共创等层面具有广阔合作空间。通过竞赛、团队项目等多种形式深化文创领域合作,将是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暮色渐浓,毕昇书坊亮起温暖的灯光,颁奖台上的合影定格下温馨瞬间:同学们或小心地将今天印刷的作品收进行囊,或展示着共同创作的数字作品,在依依话别中许下来日再聚的约定。
从北宋毕昇的胶泥活字到今日的数字印刷,技术形态在变,但中华文明的根脉不变;文化交流形式在变,但两岸同胞的文化联结不变。当更多两岸青年以文化为桥、以创新为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也必将在文明传承中愈发深厚。
(本报记者 李京)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