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郭沫若的文学知音

2025年10月29日 09:15  |  作者:周惠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19年9月,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曾琦往巴黎》,激发了他尝试写白话诗的热情。于是,他将1918年的两首旧作《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鸶》寄给报社,很快就在《学灯》上发表了出来。从此,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郭沫若后来在《创造十年》中回忆说:“看见自己的作品第一次成了铅字,真是有说不出来的陶醉……在1919的下半年和1920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

当时,宗白华是《学灯》的编辑,与郭沫若并不相识,接任副刊主编后,他非常激赏地给郭沫若写信:“你的诗是我所最爱读的。你诗中的境界是我心中的境界。我每读了一首,就得了一回安慰。”在另一封信中则写道:“我很希望《学灯》栏中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他还兴奋地告诉好友田汉:“我又得着一个像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郭沫若一鼓作气,创作了《凤凰涅槃》《天狗》等力作,由此驰名诗坛,为人瞩目。郭沫若激动地表示:“使我的创作欲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那时候,但凡我做的诗,寄去没有不登的,竟至《学灯》的半面有整个登载我的诗的时候。”宗白华又写信给郭沫若,对他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客观公允地指出:“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做雄浑的大诗。”“(《凤凰涅槃》)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

郭沫若因此与宗白华成为文学知己,经宗白华介绍,郭沫若还同田汉结下了深厚友情,三人虽未谋面,却相互通信,探讨诗歌、戏剧、恋爱和婚姻,以及宇宙观、人生观。后来,他们把这些书信结集为《三叶集》,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周惠斌)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