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边境地区发展与安全”专题调研报道
口岸通衢焕生机 边关振兴谱新篇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从北仑河畔的东兴口岸到靖西市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可见边民往来、贸易繁忙的景象,也能感受到国门校园里浓浓的爱国氛围和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近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边境地区发展与安全”专题调研组走进广西边境一线,了解这里在口岸贸易、民族团结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发展新貌。
口岸通衢:边民互市旺,跨境贸易兴
清晨,东兴口岸(一桥)的旅检通道前已排起了长队,身着各色服饰的中越两国边境居民背着装满货物的背包,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联检楼里一片繁忙景象。离口岸(一桥)不远的口岸(二桥)作为货运通道,关口前也有不少车辆正在等待。
“现在口岸实行了‘一站式’办理,车辆出入卡口最快30秒就能过关,驶离监管区也就10分钟,大大方便了往来人员!”海关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介绍,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东兴口岸(二桥)2024年出入境车辆达19.3万辆次,同比增长近一倍;进出口货物139.75万吨,鲜活水产品、热带水果等特色商品通过“秒放”通关,快速运往全国各地。
沿着边境线向西,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内,游玩者络绎不绝。“在这里用小程序预约就可以申请参团跨境游,一天游览两国的体验很特别。”一位游客告诉调研组,持身份证到出入境大厅很快就能办好出入境通行证,非常方便。
“我们的游客可以通过便捷程序去越南旅游,也有不少越南边民来这边经营餐饮,合作区已成为双方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中越跨境游热度升温和景区设施的完善,更多游客来到中越边境,让不少边民吃上旅游饭,提高了收入。
“治国必治边”。看到边境贸易欣欣向荣的景象,调研组表示,从此次调研可以看到,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校园铸魂:边疆少年志,同心护家国
“这种乐器的样子和音色都很特别,还是第一次见到。”在东兴市京族学校的兴趣班教室里,《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响起。调研组看到学生们正跟着老师学习弹奏京族独有的乐器——独弦琴。
这所位于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上的学校,依托京族唯一聚集地的独特优势,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把民族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校长裴辉华介绍,学校开设了独弦琴、京族歌舞、竹杠舞、高脚罾等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在“红领巾护碑行”展板前,调研组停下脚步,了解学校“护碑队”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开展说界碑、唱界碑、绘界碑等实践活动的情况。“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共同守卫边疆的故事。”裴辉华说,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距离边境线仅1.5公里的靖西市龙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红色教育同样是校园里的“必修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战争年代,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曾在山洞里上课,就算条件再艰苦,也没放弃过学习!”调研组了解到,每当学校举行主题班会课,老师都会给学生们讲述学校的红色历史。而作为国门学校,学校也注重依托地域红色资源,助力师生养成优良品行。
“要紧扣国门属性,聚焦培养有国家情怀、文化自信的边关好少年。”调研组鼓励学校创建边境国门示范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乡村振兴:山水绘新卷,民富乐融融
青山环抱着碧绿的河水,河面上竹排缓缓驶过,老石桥上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走进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由边境村落发展而成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90后”返乡大学生农红涛在村里经营的民宿生意火爆。“2023年我回来创业,投入60万元打造民宿,还开了洗涤公司,带动10多个人就业。”农红涛一边带调研组参观民宿,一边指着电脑上的线上订单记录介绍,“现在村里开了不少民宿,我把线上运营经验分享给大家,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
从农红涛家往前走,脱贫户程儒将家的“观景楼”民宿也是村里的“励志样板”。“以前家里条件差,孩子上大学都难。后来在村‘两委’帮助下到景区务工,看到商机后贷款开了民宿,现在年营收超15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让孩子顺利毕业!”说起自家的变化,程儒将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和鹅泉村一样依靠农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还有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江凤村那西屯。
走进屯里,调研组立刻被这里白墙黛瓦的农房、活动丰富的陶艺体验馆和扎染体验馆所吸引。“我们屯2021年开始风貌改造,保留了壮族‘四合院’特色,还和百色学院合作,建了文化艺术中心、花海打卡点。”屯党支部书记指着眼前的美景介绍,“去年我们承办了广西农民丰收节,举办了‘村T秀’‘村BA’,吸引了近10万游客,全屯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
“这样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不仅让游客找到了‘诗和远方’,也让村民稳稳端起了‘金饭碗’。”调研组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也要不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同心奋斗、共同发展。
从口岸的繁忙到校园的书香,从乡村的美景到村民的笑脸,广西边境地区正以蓬勃的生机、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兴边富民、强边固边的崭新篇章。调研组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成果整理成建议,为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让边疆的明天更美好、边民的生活更幸福。(本报记者 奚冬琪)
编辑:彭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