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聚焦

委员解读四中全会人口社保相关部署:

在政策“精度”中传递民生“温度”

2025年10月30日 09:12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在我国民生相关领域,社会各界对全会精神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落地路径、破解民生难点充满期待。就此本报采访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他们的实际调研,对全会精神进行学习和解读,回应群众关切。

10.30 10版素材(8522064)-20251030090115

10.30 10版图片(8527744)-20251030090101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郑军:

让“安全网”更密实、“阳光”更温暖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新时代民生工作锚定航向、提供遵循。

“全会部署深刻洞悉了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键在于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郑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判断源自他在荆楚大地城乡基层的深入调研,更源于对全会精神的深刻体悟。

在郑军看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民生建设核心任务之一,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脉相承。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与公共服务的“均等线”如同支撑民生福祉的“双支柱”,前者守护生存底线,后者提升生活品质,二者协同发力正是践行全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的关键路径。

调研中,乡村教育资源缺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不足等问题,让郑军清晰看到发展不平衡在民生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更坚定了以全会精神精准破题的决心。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探索,始终贯穿着全会“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鲜明导向,他推进所在高校实施的“荆楚优师计划”便是生动注脚。在这一计划下,定向培养的师范生享受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政策支持,通过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能力,毕业后直接扎根签约地乡村校园。

如果说“荆楚优师计划”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鲜活实践,那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则是对民生底线的坚实守护。

郑军认为,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是最紧迫的短板之一,他们中的不少人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职业伤害保障缺位等问题,要紧扣全会部署,切实推动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地,加快健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框架,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有稳定的保障支撑。

“民生公平,可以说是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民生部署的要义之一。”在郑军眼中,从师资力量定向培养缩小教育差距,到职业伤害保障为新业态劳动者兜底护航,每一项举措都是对全会精神的生动践行,只有立足群众需求精准施策,才能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他进一步提出,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要持续以制度创新打破发展不平衡壁垒,用精准服务填补资源配置鸿沟,让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更密实、公共服务的“阳光”更温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坚实可靠的民生屏障。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李国华:

“高质量充分就业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李国华表示,这一部署既回应了群众对“稳就业、优就业”的迫切期待,更勾勒出经济发展与就业提质互促共进的实践蓝图,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高质量就业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更是激活内需潜力、夯实发展根基的‘动力源泉’。”李国华的感悟,道出了就业与发展的深层关联。

调研路上,他看到在上海及长三角多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催生大量优质岗位,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就业扩容效应持续显现。然而,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堵点,更凸显了落实全会精神的现实紧迫性。

“落实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要构建‘政策引领、市场主导、服务支撑’的就业促进体系。”李国华认为,这需要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协同发力、双向赋能。

政策层面,需推动就业优先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科创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以政策激励撬动企业增岗积极性,形成“企业增岗、政府激励”的良性循环。服务层面,要依托全国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匹配”闭环机制,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以“大数据﹢精准服务”实现人岗精准对接,让就业服务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他看来,就业提质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价值引领。要着力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社会氛围,通过积极宣传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扎根基层创业就业,打破职业选择的认知局限。更要为每个劳动者搭建成长舞台,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保障其通过诚实劳动、不懈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让就业不仅成为谋生手段,更成为成就梦想、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上海的产业定向就业到长三角的劳务协作,从新就业形态保障试点到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各地践行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正在铺展。李国华表示,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民生工程,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要达成就业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民生根基、凝聚奋进力量,还需不断以制度创新破解就业难题,用精准服务为劳动者发展提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民生政策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

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2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阶段性目标与具体举措,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注入强劲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部署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原则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相辅相成,搭建起破解老龄化难题的坚实制度框架。”孙洁认为,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亿万百姓福祉,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部署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她在深入城乡养老院、社区服务点的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围绕“一老一小”的政策支持,让家庭生活更有底气,也让全社会应对老龄化的信心持续增强。

调研足迹见证政策实效,实践探索深化理论认知。在孙洁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一老一小”领域的保障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抓手,与全会提出的“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度契合。

近年来,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多地推出育儿补贴与个税抵扣叠加政策,以真金白银降低家庭养育成本;部分城市试点托育服务进社区,精准破解双职工家庭“带娃难”问题。孙洁表示,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正是对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动践行。

与此同时,在养老服务领域,有了长护险补贴,每月能请专业护工上门,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老人的压力明显减小。孙洁表示,这些实践既立足现阶段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又精准对接家庭核心需求,让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形成良性互补,恰是积极老龄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具体体现。

“‘精准’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更是践行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民生部署的关键之一。”她进一步提出,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下,各地需践行“精准滴灌”理念: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推出定期探访、智慧养老监测等服务,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困难老年群体与育儿家庭需求,实现帮扶资源精准投放;持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托育领域延伸,让“老有所养、老有颐养”“幼有所育、育有优育”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民生政策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孙洁坦言,从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到强化生育支持,从优化托育服务体系到提升养老照护质量,每一项举措都必须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平衡中,以制度“精度”提升民生“温度”。这既筑牢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民生防线,更以民生改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坚实可靠的民生屏障,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