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把脉江河 守护碧水——全国政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进河湖治理与保护”考察综述
考察团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考察界江保护治理情况。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从南方的珠江流域到北方的松花江畔,从奔腾的长江、黄河到星罗棋布的淡水湖群,我国的河湖系统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更维系着生态安全与文明传承。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从此开启了我国河流治理的新篇章;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为我国河湖保护治理按下“加速键”。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9年来成效如何?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还面临哪些难题?日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谦率队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党外委员考察团赴黑龙江,围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进河湖治理与保护”开展考察,深入重要江河湖库、水利枢纽工程、灌区以及湿地公园等,实地调研河湖保护治理成效,为守护江河安澜、推进幸福美丽河湖建设把脉支招。
护一方安澜:筑牢水安全防线,守护生命底线
“这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是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结合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黑龙江穆棱市奋斗水库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此次考察团行程的第一站。位于穆棱河干流上游的奋斗水库,总投资14.16亿元,设计洪水标准100年一遇,于2015年开工建设,2020年9月下闸蓄水,每年可为下游提供城镇供水5314万立方米,缓解穆棱市各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紧张的局面。
“幸福河湖首先是安全河湖。”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陆桂华表示。
在黑龙江,奋斗水库、阁山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成为全省水安全保障的“压舱石”。
保证水安全的还不仅仅是新修建的重点水利工程。
在双鸭山市,考察团一行还来到了始建于1958年的蛤蟆通水库。这座该市第二大水库,如今仍承担着保护下游1个县、2个农场约1.8万群众及3万公顷耕地的重要使命。
据黑龙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近年来一方面加快重点规划编制,同时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除重点水库外,还对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主要江河堤防进行提质增效,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主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为全省粮食“二十一连丰”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水安全屏障。
从全国来看,我国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已实现跨越式提升。
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约9.5万座,总库容超过1万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达1856亿立方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为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守一脉清流:修复水生态环境,重现碧水清波
初秋的佳木斯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澄澈的河湖水面倒映着高远的蓝天与岸边渐染的林木,偶有水鸟掠过水面,漾起细碎的涟漪,尽显北国湿地初秋的独特韵味。
“这个湿地公园总面积2200公顷,是以黑鱼泡滞洪区为核心区域建立起来的,以前可没有这么美。”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政协副主席赵坤宇说。
赵坤宇曾担任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据她回忆,“2005年以前,这里围堰纵横、泡塘干枯、野生动物销声匿迹。”
转变从湿地有了水开始。
2005年,富锦市利用水利工程向湿地内注水,一次性实现退耕还湿800公顷,湿地明珠得以重现光彩;2008年,在湿地生态得到初步恢复的基础上建立了富锦湿地公园,在2015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湿地公园。
青芦碧水、鸥鹭翔集,就连经常在野外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也赞不绝口:“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幸福指数翻倍啊!”
而松花江佳木斯段的变迁更为佳木斯人的幸福生活锦上添花。
据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松花江治理纳入美丽龙江建设重点任务,佳木斯打出“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岸线整治”组合拳,经过一段时间治理,如今的松花江佳木斯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2020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示范河湖,2025年1月入选黑龙江省第三批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事实上,这也正是全国河湖生态环境修复的缩影。
2016年以来,我国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目前,已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通过依法管控河湖水域岸线,重拳整治长期以来侵占破坏河湖的沉疴痼疾,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使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0.4%,首次突破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泊恢复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本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利部门与各地各有关部门一道,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如今全国已累计建成3000多条幸福河湖,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谋一地发展:激活生态价值,赋能民生发展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唱遍大江南北,也让无数人对美丽的乌苏里江心生向往。
“每年4月,在乌苏里江冰层消融之际,我们都会举办乌苏里江开江文化节,如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届,原来的小小渔村如今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相关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
一江碧水润民生。对于沿岸唯一一座县城——饶河县的人来说,乌苏里江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富民江”。
“幸福河湖的建设,不仅要安全、清洁,更要宜居、富民。饶河的发展再次彰显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潘立刚表示。
在佳木斯,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更是无处不在。
松花江畔的外滩公园栈道与柳树岛自然驳岸无缝衔接,形成了“春有绿、夏有水、秋有叶、冬有雪”的四季景观;滨水广场上,赫哲族渔猎文化雕塑、抗联历史浮雕错落有致,“喊江节”“冰雪文化季”等活动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参加。
“河湖治理与保护就应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印红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云彦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要让河湖生态价值得到转化,带动相关绿色产业链发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实际上,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因地制宜探索“河湖﹢”融合模式:在江南水乡,依托河网水系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在西北干旱地区,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节水产业发展……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为永续健康:直面问题挑战,谋划长远发展
尽管全面推行河湖长制9年来,我国河湖保护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委员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
“部分河湖顽疾尚未得到有效根治,联防联控联治力度还需持续加强。”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程师李和跃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认为,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全国性的水生态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标准规范缺失,一些先进监测技术未大规模应用,难以全面、准确评估河湖生态健康状况,为科学治理提供支撑。”魏源送表示。
2026年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十周年,站在这一重要节点,如何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再上新台阶,成为考察团关注的重点。
“要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河湖水系生态廊道、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增强水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陆桂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凌月明建议,要强化制度刚性,压实河湖长责任,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在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霍金花看来,河湖治理仍要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稳定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还要健全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制定全国性水生态监测评价考核体系,确保一致性和规范性;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全国性数据共享平台。”魏源送建议。
江河奔涌,是大地跳动的血脉;湖泊静谧,是自然馈赠的明珠。随着“江河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湖长制的持续深化,我们相信,更多江河湖泊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文/图 本报记者 王菡娟)
编辑:彭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