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要闻
涉外法律服务一小时“接单”
上海构建全球优质涉外法治服务网络
一份跨洋法律需求提交后,不到一小时就匹配到专业律师团队;一家意大利餐饮企业通过国际协作网络,精准对接中国律所完成专利布局并筹备首店落地。这不是偶然的服务案例,而是上海徐汇区《MTCC徐汇协议》实施一年多来,涉外法律服务效能升级的生动缩影。近日,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团了解到,上海徐汇区率先构建“AI﹢法律服务”产业生态,以“全球1小时响应”为标杆,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智能高效的优质涉外法治服务网络。

“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分布图
推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国际协作,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法治保障
徐汇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西南部,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作为上海“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核心承载地,这里以“全球总部、开放创新”为引领,集聚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外资企业前来兴业。如何整合全球法治资源,以优质法治生态涵养科创沃土,成为徐汇服务上海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必答题。
“企业‘入海’‘出海’过程中,合同签订、产权保护、争议解决等涉外法律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打造更开放、更优质、更具辐射力的法律服务高地。”徐汇区司法局局长左静鸣道出了布局的初衷。2024年6月,这一构想迈出关键一步——徐汇区10家涉外律所与来自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的19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在西岸数字谷共同签署《法律服务机构国际(跨区域)互认协作及建立伙伴关系徐汇协议》(简称《MTCC徐汇协议》)。
这份协议并非简单的合作意向书,而是依托徐汇区190余家律所、4300余名律师的扎实基础,构建起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协议不仅通过国际研讨、交流互访等活动推动业务协同,更编制了《签约法律服务机构名录》和《境外投资政策与法律服务指南》,将29家首批签约机构信息及17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投资政策汇总成册,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导航图”。
轮值召集人制度更让协作落地生根。《MTCC徐汇协议》联络处主任周叶君介绍,发起方担任首批轮值召集人,每3个月轮换一次,联络处负责统筹资源,轮值期间需组织论坛、沙龙、案例分享等线上线下活动,确保签约方之间业务交流不断线、学术研讨跟前沿、合作成果共分享。
开头提到的意大利餐饮企业,正是这一协作网络的直接受益者。该企业在意大利咨询《MTCC徐汇协议》签约律所西班牙某所的意大利分所时,得知协议的跨境服务功能,随即通过网络对接上同为签约方的上海华诚律师事务所。李佳奇律师团队凭借丰富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专利保护组合拳”:从核心烹饪技术的“厨房”专利申请,到品牌商标本土化规划,再到运营模式合规改造,一套方案解决了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法治后顾之忧。“中国人,懂我们!”企业的评价道出了跨境服务的核心价值。
上海数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向莲分享的案例更具普遍性。2024年进博会期间,其团队服务的俄罗斯某渔业公司——当地最大的帝王蟹加工出口企业,正为中国市场用工合规和商业秘密保护犯愁:俄罗斯籍高管该签定时还是不定时工作制?核心冷冻专利未在中国注册,如何通过竞业限制、员工手册约束接触技术的中国高管?数科律师团队快速响应,帮助企业完成用工合规转型,制定全套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中国市场的规则透明度和法律服务专业度远超预期!”企业高管的感叹,印证了徐汇涉外法律服务的专业水准。
AI赋能,30秒生成智能表单,一小时对接专业律师
语言壁垒、时差障碍、文化差异、匹配困难——这些长期困扰涉外法律服务的痛点,曾让不少企业遭遇“服务滞后”难题。尤其是小语种国家企业,想找到既懂专业又通语言的律师团队难上加难;而律师团队的公信力、服务能力,也让企业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2025年5月29日,《MTCC徐汇协议》实施一周年之际,徐汇区启动的涉外法律服务“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为这些痛点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我们依托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和《MTCC徐汇协议》全球网络,以AI技术为引擎,实现30秒生成智能表单、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的高效响应,彻底打破‘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服务壁垒。”徐汇区司法局副局长杨佳琛介绍,该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搭配公证、仲裁、调解等全链条资源,实现24小时无休响应,让时区不再成为服务障碍。
高效响应的场景在现实中不断上演:海外投资者遇到突发法律纠纷,只需在“掌上公服”小程序提交需求,平台即刻触发“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接单提醒,点击链接即可进入服务流程。不到一个小时,包含初步法律建议的邮件就会跨洋送达。“以前传统涉外法律服务平均响应周期超过72小时,现在‘1小时响应’已成常态。”杨佳琛透露,随着协议成员从最初29家增至近60家,服务资源池不断扩容,为快速精准匹配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
从指尖到全球的生态重构,从时区到场景的全面突破
“‘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的核心优势,在于‘快’与‘广’的双重突破。”杨佳琛解释道。
“快”的背后是智能生态的重构。用户在“掌上公服”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比如“在德国遭遇侵权”,AI助手“i法喵”会即刻解析地域、领域、诉求等关键信息,自动生成智能表单。系统依托全球120多个服务网点,结合时区适配、目的地匹配、专业领域对口三重维度,数秒内即可锁定最优服务团队,实现从“指尖提交”到“全球响应”的极速流转。
“广”的优势则体现在覆盖无界上,实现了从时区到场景的全面延伸。在时区覆盖上,“6﹢2”机制构建起全球服务网络:“6”即悉尼、新加坡、巴黎、利马、纽约、拉各斯6个区域协调中心,搭配上海联络调度中心,形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带的6个核心时区接力服务体系;“2”即每小时都有至少2个不同时区的服务团队重叠在线,确保“人工客服”全天候待命,彻底消除时差盲区。
服务场景的全覆盖更让“法治护航”贯穿全生命周期。计划细分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涉外家事等11大类场景,涵盖50项专业服务——无论是中国企业出海应对海外诉讼、开展合规审查,还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办理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无论是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兴领域的前沿法律问题,还是留学维权、国际继承等个人涉外事务,都能找到对应的专业服务团队。
“以法为盾,以心为桥。”杨佳琛表示,未来徐汇区还将依托服务数据,实时生成“地域法律风险热力图”,发布《全球法律服务白皮书》,为企业预判国际商机与风险提供数据支撑,让跨境经营之路走得更稳、更远。(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