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资讯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平行论坛举办
法治护航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持续强化金融行政审判与非诉执行工作,保障金融监管措施“长牙带刺”、落地见效。通过依法审理涉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诉讼案件,支持和监督监管机构依法履职。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金融法治的核心功能。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贯穿于金融审判工作全过程。依法妥善审理重大敏感的金融案件,在涉及互联网金融、复杂资管产品、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易发高发的领域,要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稳定市场预期,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通过依法审理涉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诉讼案件,支持和监督监管机构依法履职。
北京金融法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办理的1080件涉外、涉港澳台审执案件,涉及38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包括2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介绍,证券虚假陈述、金融借款与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是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数量居前的三类涉外案件。保险、独立保函及仲裁司法审查等纠纷也占相当比例。
张雯表示,在跨境贸易领域,信用是国际商业合作的基石,保函、信用证等欺诈纠纷频发,迫切要求法治为国家信誉与企业信用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化支撑。在跨境投融资领域,国际资金融通的深度空前。从金融借款,到VIE架构下的证券虚假陈述群体性纠纷,法治一端连通国际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一端深入社会治理与民生福祉,须发挥更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在国际金融领域,新架构、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跨境资管、跨境保函、ESG投资产品等金融渠道,绿色金融债券、流量经济、虚拟货币释放更多风险敞口。法治必须前瞻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发展的质效。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称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表示,在数据立法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的便是数据确权问题,即数据是否需要确权,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
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发布,在数据处理者财产权利上,提出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的产权结构。
王利明建议,未来立法中,可以借鉴“数据二十条”确立的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双重权益结构,同时,构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制度。(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