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以文化创新与人文叙事塑造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周佳佳 宋宝刚 廖昕朔 汪凯 周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国家形象最深层、最持久的表达。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王众一表示,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顺应信息技术浪潮,创造性地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并据此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应该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今后要着力推出融合中华美学与现代表达的文化产品,以期在国际上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文化自信的人的现代化是核心亮点与最终落脚点。”王众一建议,应通过媒体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中最鲜活、最动人的部分,正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迁与精神成长。人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与平台。从短视频到虚拟现实,从社交媒体到流媒体服务,技术的普及使中国故事得以更快速、更广泛地触达全球受众。“但也要看到,中国国际传播仍面临挑战:部分对外叙事仍带有宣传色彩,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文化差异与政治偏见也容易导致误读。”王众一说。
面对这些挑战,王众一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原则,减少宏大概括,增加个体真实故事的表达。第二,深化跨文化合作,通过合作拍片、国际共制节目等方式弥合文化隔阂。第三,构建多元传播主体。除官方媒体外,应鼓励更多民间自媒体成为传播节点,他们的声音往往更真实、更具感染力,有助于共同织就立体而丰富的中国图景。
“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文化创新的支撑,更需要无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作为底色。”王众一表示,在“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更鲜活的语言、更现代的技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特别是人的现代化,有效转化为打动人心的全球叙事。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