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昆剧《妇好传奇》:以600年昆韵重塑3000年殷商巾帼

2025年11月03日 14:11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作者:王润

当600年昆曲的水磨调遇上3000年殷商的青铜纹,北方昆曲剧院新创昆剧《妇好传奇》以“文明对话”的宏大立意,将甲骨文记载的中国女将军形象从历史尘埃中唤醒,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这部作品汇聚了顶尖创作力量,突破了昆曲传统题材的创作边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值得关注的艺术尝试,也在历史题材的创作困境中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命题。

该剧的创作诚意与文化价值值得肯定。在题材挖掘上,剧组联合首都博物馆深挖考古素材,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为舞台艺术,让妇好这一象征女性力量的历史符号获得了鲜活的艺术表达。历史记载中,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更是南征北战的军事统帅,甲骨文里的赫赫战功早已为其刻下“女战神”烙印。但编剧颜全毅在创作时不愿将其仅塑造成“女性化的英雄”,更注重探寻女将军的独特内核——最善战的将军,终因女性的悲悯成长为内心柔软的善良者。剧本还特意设计“涉险”一场戏,以层层递进的悬念推动剧情,在战争危机中凸显其“以柔弱胜刚强,以悲悯息刀兵”的抉择,既保留了戏剧冲突,更深化了人物弧光。

舞台呈现上,剧组以考古成果为依据,将甲骨文符号、青铜器纹样等元素融入舞美设计,通过现代技术重构商代巫觋文化与军事礼制的恢宏气象。

艺术指导曹其敬把控整体美学方向,总导演吴蓓带领团队,将昆曲的传统程式、舞蹈的灵动与现代舞台技术巧妙融合,在舞台上展示出商代巫觋文化、军事礼制与青铜文明的雄浑气象。导演蔡小龙则根植昆腔底蕴,展现昆曲韵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大元设计的唱腔,在保留昆曲温婉底色的同时增添杀伐之气,与谢鑫的配乐共同勾勒出人物的情感起伏。服装设计参考妇好墓出土文物,以商朝最尊崇的白色为主色调,搭配层层叠叠的头饰与玉器挂饰,既还原历史韵味,又通过艺术夸张强化舞台庄重感。

妇好的形象落地,最终依赖于主演朱冰贞的突破性表演。这位以闺门旦见长、曾在昆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国家一级演员,此次面临从柔美闺秀到刚烈将军的跨界挑战,在表演上进行了系统性突破。她将闺门旦的温婉身段与刀马旦的利落招式融合,兼具英气与柔美,尽显巾帼豪情;唱腔上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调整力度,战场戏刚劲有力,情感戏婉转深情,实现了声线与人物心境的同步变化。在“涉险”等关键场次,她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出妇好在军事决断与生命悲悯之间的挣扎,让“以柔弱胜刚强”的主题有了最直观的表达。在与武丁饰演者王琛的对手戏中,朱冰贞更将妇好的多重身份层次化呈现: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相知相惜的妻子,更是心怀天下的王后,夫妻深情与家国情怀在唱念做打中自然交融,让观众看到英雄卸下铠甲后的温情一面。

不过,作为一部原创作品,该剧在“以传奇打动人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剧中无论是旌旗猎猎的征战场景,还是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均以庞大的群演阵容与恢宏的舞台效果烘托气氛,但这种对“宏大”的刻意追求,使得部分段落显得臃肿,厚重有余,灵动不足,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昆曲“写意传神”的美学特质。创作团队显然意在突出妇好的“大女主”品格,从初露锋芒到战功赫赫,再到母仪天下的形象铺陈,试图构建一个符合当代审美的女性榜样,但并没有完全摆脱新编历史剧“主题先行”的窠臼,在戏剧内容、人物塑造上显得有些传统单薄,还应更加深入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成长,突出昆曲“以简驭繁”“以情动人”的特色,才能更加触动人心。

作为北昆“守正创新”的实践之作,《妇好传奇》迈出了昆曲对话历史的重要一步,为昆曲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历史题材的创作既要心怀对文明的敬畏,更要保有对人心的洞察。当昆腔的婉转真正承载起人物的悲欢,当殷商的符号更加映照出人性的光辉,这部传奇才能真正跨越千年,与当代观众产生更深沉的共鸣。(王润)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