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声音

当提案遇上AI

2025年11月04日 09:49  |  作者:路强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前段时间,因工作需要,笔者从某市政协借阅了几件政协提案。翻看之后,半开玩笑地对政协工作人员说:“没想到,你们的提案也透着一股浓浓的‘AI味’。”

为什么说“也”呢?因为在今年参加提案审查过程中,笔者已经见识了不少这样的文本。

什么是提案的“AI味”?总结来看,大致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几乎严丝合缝;二是内容空泛,缺乏数据、案例等的支撑;三是习惯性添个“尾巴”,总爱加一段正确但无用的结论。

利用AI写提案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它让很多原本不擅长书面表达的委员“会写”了。政协委员虽是各界代表人士,但未必都擅长文字。如今借助AI,短时间内就能生成一篇文字质量较高的文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类泛泛而谈的提案数量大幅增加,不仅加大了审查的工作量,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更需要大量行政部门的人力去回应、处理,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那干脆一刀切,“禁止AI生成提案”行不行?

且慢。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如果提案所指出的问题真实存在,建议方向也没错,仅仅因“有AI参与”而拒绝立案,缺乏依据。更何况,我们已迈入AI辅助创作的时代,完全回避技术浪潮并不明智。

所以,对于AI,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

首先,调研始终是根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AI可以加工信息,但不能代替人发现问题、收集数据、访谈群众。前期基础打得不牢,再好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

其次,要用好AI的助理功能。用它整理逻辑、优化结构、补充背景,但核心观点、案例、数据必须来自委员自身的积累与判断。

再次,要做好人工打磨工作。在AI生成的初稿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内容筛选、修正和建议强化,剔除那些“正确但无用”的废话,突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最后用AI做检查。让AI帮着修改错字和病句。

说到底,AI应当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替代思考的“写手”。要人机协作,而不是“机云亦云”。

更进一步来看,未来政协组织也可以引入AI辅助审查机制——用AI识别AI,对过度依赖AI生成技术、缺乏实际调研内容的提案实行“拦截”。让技术回归工具本位,让提案更好完成“为民发声”的使命。

(作者系西安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