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新资讯
创新驱动科教融汇 聚力赋能天开园高质量发展
当前,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已从“搭台筑巢”的初期阶段,转入“集聚动能、产出效益”的关键时期。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天开园的发展瓶颈集中体现在“三个不畅”上,需寻求系统性破解。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路径不畅
一是“实验室”与“生产线”供需错位。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机制不够精准,现有技术交易平台功能相对单一,缺乏精准的“技术搭桥”“需求翻译”机制,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中试孵化存在“断档”。园区内专业中试平台数量不足、领域覆盖不全,概念验证与小批量试制服务能力较弱。部分高质量实验室成果无法在园区内进行工程化验证。
(二)协同创新要素联动不畅
一是各方主体联动相对松散。高校、高职、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各谱各曲”,缺乏稳定、高效的协作平台和利益纽带,“科教产”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信息壁垒仍然存在。
二是产业集聚偏弱。园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虽有项目落地,但未能形成“龙头引领、链条配套、集群发展”的态势。
三是,高端要素引力不足。相较于国内第一梯队的科创园区,天开园在吸引顶尖科学家、领军创业者和战略投资人方面,综合竞争力仍有差距。人才政策、发展平台、城市配套等组合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畅
一是政策落地存在卡壳。部分政策如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离岗转化等,在执行层面仍存在顾虑,思想需进一步解放,配套细则有待明确。二是决策机制行政色彩过浓。园区在项目遴选、资源配置等方面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行政手续跨部门协调成本仍旧偏高,“临门一脚”执行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二、 解决的对策
(一)贯通成果转化路径,深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双核心”平台,补齐关键环节。一方面强化“需求导向”的研发平台。建立“企业出题、科学论证、院校答题、市场评卷”的协同攻关机制,政府牵头、定期组织高质量产业技术需求发布会,建立“学科群—产业群”对接机制,促进产业“真问题”“真需求”有效对接高校科研团队。另一方面扩容“专业化”中试平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院校对接”模式,聚焦天开园主导产业、联合龙头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园区内职业院校等,整合有效资源,高标准建设若干共享式中试基地。
二是,突破“两大制度瓶颈”,释放人才活力。一方面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创新成果权益分配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清单外的成果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转化,主体收益归团队所有。另一方面,落实“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只要决策程序合规、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且未谋取非法利益的,即使项目未达预期,均不予追究责任,为改革者“撑腰鼓劲”。
(二)助力区域联动,构建开放协同生态
一是打造“天开服务枢纽”平台。整合政策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一键匹配”、服务“一网通办”、资源“一站共享”。
二是,实施“精准滴灌式”人才计划。一方面,针对“顶尖人才”,提供“一人一策”定制化支持方案,在科研经费、团队建设、安居保障等方面给予配套服务保障。另一方面,针对“产业人才”,联合校企资源,开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等联合培养项目,开设“技术专业管理”等专业,联合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等课程,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三是,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落地。加强与上海大零号湾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先进科创园区的合作,共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及创新联盟。
(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一是,推动政策“落地变现”。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对齐已发文的各项创新政策细则,形成政策“明白纸”“工具包”。建立跨部门政策落实联席会,定期清理政策执行“难点”“堵点”。
二是,探索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实行“预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赋予其在科研选题、经费使用、人员聘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
三是,引入专业园区运营商。试点引入国内外专业园区运营机构,将项目筛选、企业服务、空间运营等事务交由市场主导,政府则专注于规划、监管和政策供给,实现“让专业的机构干专业的事”。
(王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范凯,天津大学)(广告)
编辑:马嘉悦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