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讨会在京举办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郭海瑾)11月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讨会在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喻静主持。

开幕式现场
周庆富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载体,是连接东西方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文明的本质,是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创新基因与“和而不同”的和平追求的完美契合。
韩子勇对研讨会作了寄语。他认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这一话题,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幕式上,6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原理,一是由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表达的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原理;二是由连续性和创新性所表达的穷变通久的通识原理,和平性是这两大原理必然带来的文明效果。一体生生,天下一家,文明的交流互鉴必然会生发出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从先秦考古学角度指出,中华文明作为唯一五千多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创新发明持续不断,在文化和政治上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是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品格,而和平亦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认为,昆仑山系地处亚欧大陆交通关键点,作为中国古代天命文化的物体形式与符号,“昆仑文化”是能够表达“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特型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黄维忠表示,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更是知识、思想和文明的交流网络。多语种文献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见证,记录了丝绸之路上真实多元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建立在中国境内的共同文字和治理框架下,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整合。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善庆认为,敦煌石窟是中华文明创新精神的优秀载体,石窟的艺术与信仰体系,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西北边陲的生动体现。敦煌在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诠释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性,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杰出见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宏锋表示,“中国音乐史”也是一部“音乐文化交流史”。考察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要格外重视汉唐丝绸之路所承载的西域及域外音乐文化,对中原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这一论题,共设置了“文献·名物·识见”“技艺·民俗·贸易”“器用·图像·纹饰”和“音声·乐律·符号”4个主题的平行论坛,议题广泛,涉及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现、贸易往来、民族迁徙、宗教传播、艺术交融、科技交流以及语言变迁等诸多领域。与会学者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开热烈探讨,共同描绘出一幅清晰、立体、生动的丝绸之路历史画卷。
喻静在学术总结中认为,丝绸之路从多角度彰显和印证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丝绸之路”因丝绸贸易得名,但在这条通道上往来的,还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玉石,故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玉石之路”或“玉帛之路”。玉帛作为古代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已成为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与纽带。本次研讨会通过聚焦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回顾了历史,更从中获得了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智慧。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