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全球居首

累计并网容量约占全球一半

2025年11月10日 15:54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1月10日电(记者 王菡娟)记者从11月8日在大连召开的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全球居首,累计并网容量约占全球一半。

本次大会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蓝海扬帆、融通赋能,共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

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四年(2021-2024)位居全球第一,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七年(2018-2024)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万千瓦,占全球累计容量的49.6%,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已从规模化建设阶段迈入高质量运营阶段。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与持续创新能力不仅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作出重要贡献,更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发挥着关键的“绿电”支撑作用。海上风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成为践行“双碳”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

大会发布了《海上风电技术攻关清单》,聚焦大容量风电机组、超长叶片、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送出系统、核心基础软件、关键轴承、国产化绝缘材料等前沿与关键环节,旨在集中行业优势资源,系统性解决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瓶颈与短板弱项问题,为产业链向深远海、高性能、高可靠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会期间,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联盟宣布成立。联盟汇聚风电机组研发与制造、海上并网与输电系统、风电场规划设计与建安、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等产业链骨干力量,通过联合研发、标准共制、供需对接等机制,着力破解技术瓶颈与供应链风险等共性挑战,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在共链成果展示环节,一系列代表中国海上风电最新技术水平的成果集中亮相,包括20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示范应用、单体最大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基于6.5千伏国产IGC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器件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系统、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海上风电超高压柔性直流海缆及其关键技术等,彰显了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在规模化、大型化、深远海化方面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

会上,大连市、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峡科研院、三峡能源、大连理工大学、东方电气等26家企业及科研院校就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进行合作签约。三峡集团与北京威锐达、江苏欧讯能源等18家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合作签约。

据介绍,截至目前,2025年通过海上风电共链行动推动达成的供需合作达86项,合同金额约93亿元,充分体现了产业链协同的实效与活力。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