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头条
共育共用 共研共享 共建共通
——福建省政协聚力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潮起时,在八闽大地上行进,历经的是一次次“开拓创新”的旅程。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谆谆的教诲,巨大的动力。校地深度融合,正是其重要的实践路径。
盛夏时节,迎着八闽大地火热的创新氛围,福建省政协召开“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专题协商会,上百名政协委员与高校、企业代表,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探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共商校地人才共育共用、成果共研共享、机制共建共通的深度融合“密码”。
“当前,全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将深化校地协同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需求对接等关键问题调研建言,为助力校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如是说。
人才,既要共育也要共用
“个别高校习惯于‘干好高校围墙内的事’,只顾‘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开展科研时有时止于提交论文、评上职称,‘宁可把技术锁柜子,也不愿变现为金子’。”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所脱节,‘就业难’和 ‘招才难’并存。”
……
当天会上,首先是找问题。与会人员纷纷提到了在调研中发现的关于校地融合中的一些现象,暴露出校地科技人才双向流动、高效使用的机制不够健全,育才、用才、留才合力不够强等问题。
“校地协同育才用才模式是破解全省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鲍红丽看来,要以“产教同步”为导向,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更多企业项目转化为院校教学课程。同时,要以“双向流动”为目标,以“双师双能”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快健全人才流动激励体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共享共用实效。
翔安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刘凡认为,应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着力培养一支“懂转化”的专业队伍,特别是培养能同时了解产品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与此同时,全省隐形的“围墙”正逐渐打破。福州大学与省创新实验室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在全国较早铺开高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造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强磁场。
对此,省委人才办一一回应,表示将用好“编制池”资源,探索“双聘双跨”模式,支持高校与创新实验室、企业等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合作,实现人才、需求、成果互通。
成果,既要共研也要共享
创新成果,不会一蹴而就。从0到1,实现新突破;从1到N,跨越新发展。
“在英国,研究院不搞‘大而全’,而是根据地方发展需求来创新‘定制’。”在视频发言环节,伦敦国王学院法学教授吕乐融通过微视频分享了英国在校地融合方面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
对此,省政协副主席黄如欣代表课题组作主题发言时表示,要共建创新生态系统,共享科研设施设备,共创校地融合示范区,尤其是借鉴美国硅谷、伦敦医疗科技走廊等做法,以校育人优产,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加强校地建设的系统规划、一体布局,推进大学校区、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的相互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集聚、交汇、共享,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实现创新、创业、产业、企业、就业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推进校地融合发展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建议,将校地深度融合纳入全省“十五五”发展规划和教育强省战略重点任务,同步制定出台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专项政策,明确“头部高校引领+地市产业跟进”的协同发展路径,让校地资源从“零散合作”转向“系统共享”。
如何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省政协常委,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主委,省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罗恩平提出,建设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融资对接平台和多元化的投资机构体系,提升高校院所成果共研共享转化率;进一步强化相关举措,畅通社会投入的退出渠道和路径,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参与高校科研,打造全方位、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支持校地融合。
机制,既要共建也要共通
建设全省大型科研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股权直投基金,创设“科技创新贷款”“科技型企业研发贷”“人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近年来,福建全省机制共建共通的脚步越发加快,持续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双向互动”,为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省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期待,全省设立“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动态评选机制,对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校企联合体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奖励。同时,建立涵盖技术创新、产业适配度、人才输送质量等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基金,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合作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瑞峰呼吁,鼓励企业与省外高校共建研发机构,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形成“省内深耕+省外联动”的联合攻关机制,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王予红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和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成果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和应用,帮助高校和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委员建议,推动协商成果及时转化。”一一听取与会人员发言,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苗延红充分肯定本次协商成效,表示要紧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推进校地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滕佳材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就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要牢记嘱托,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持续聚焦全省发展需求,坚持校地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地方发展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并重的联动工作制度,促进人才、知识、设施与地方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双向共享,为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省份汇聚合力。
编辑:李律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