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要闻 热点 政在协商 统战之声 委员建言 市县政协 台港澳侨 委员故事

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要闻

“海丝”里的侨乡记忆

——福建省泉州市政协组织华侨大学境外新生开展“看海丝 爱泉州”体验活动

2025年11月12日 14:20  |  作者:本报记者 王惠兵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红砖燕尾脊里藏着怎样的华侨家族故事?”

“安平桥上的每一块石板都见证过哪些商船往来?”

……

10月30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协组织华侨大学境外新生开展“看海丝 爱泉州”体验活动。当天,带着对闽南文化的好奇与向往,100名华侨大学境外新生兴高采烈地走进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世界遗产点安平桥等地,在实地探访中触摸海丝文化脉络。

“大家看这座‘朝东楼’,它既有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又融合了南洋骑楼的拱券设计,是当年侨胞将海外建筑风格带回家乡的见证。”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华侨新生们首站抵达梧林传统村落,驻足楼前,仔细观察墙体上的砖雕、木雕纹样,不时用手机记录细节。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闽南侨乡文化的“活化石”,现存近百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闽南传统民居、番仔楼、洋楼,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侨胞下南洋的奋斗记忆。

“你们看,你们快看!”来自马来西亚的廖欣宜惊喜地发现,梧林的番仔楼与马来西亚的侨宅有着相似的建筑语言:“小时候在爷爷家见过类似的花窗,今天终于知道这种风格的由来,原来我们祖辈的乡愁,早就刻在了建筑里。”

而后,在梧林侨史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侨胞带回的旧物件,串联起“下南洋、闯世界、报家乡”的侨史长卷。

“我爸爸常说,曾祖父当年就是带着一张船票和对家人的牵挂去的香港,这些家书就像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突然懂了‘根’的意义。”当看到1930年侨胞写给家人的家书复印件时,来自香港的林若熙停下脚步,认真阅读文字内容,不禁如是说。

与此同时,大家还被草坪上一座高高的红砖塔吸引了目光,这就是闽南传统民俗活动“烧塔仔”。原来,在以往的重要节日里,人们会在各自家里垒起各式各样的“塔仔”,当火焰冲上天空,这是圆满的图腾,是满满的祝福,“这个寒假,我们一定要带着家人朋友一同来感受这个美好且有意义的传统习俗。”新生们纷纷表示。

最后,迎着一路绚丽的秋景,大家踏上青石板桥面,来到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桥,感受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美誉的安平桥。来自马来西亚的张嘉乐情不自禁蹲下身,触摸着桥墩上的青苔:“很难想象,几百年前这里商船如梭,不同国家的商人在这里交易,这就是古代的‘国际港口’吧!”

夕阳西下,华侨新生们的笑声在回程途中渐渐传来。从梧林的侨乡记忆到安平桥的海丝传奇,这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访,不仅让他们读懂了闽南大地的历史厚度,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交流的种子,为中外青年搭建起一座跨越山海的友谊之桥。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