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视>聚焦
《沉默的荣耀》:一部家国史诗
编者的话:
日前,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该剧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而创作,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为原型,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谍战史诗,再现了1949年至1950年间中共台湾省工委坚持地下斗争的悲壮历史,展现了烈士们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祖国统一、家国同圆的渴盼。该剧自开播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观众深切的情感共鸣,本期讲坛邀请范宗钗委员从该剧的艺术价值、精神内涵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讲述《沉默的荣耀》中所彰显的家国大义和爱国情怀。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宣传海报

《沉默的荣耀》里闽南阵头表演的文化场景
什么是真正的荣耀?是凯旋时的鲜花掌声,还是明知前路深渊依然孤身赴险的决绝?《沉默的荣耀》给出了答案。这部以真人真史为蓝本的历史正剧,没有华丽的英雄叙事,只有一群在暗夜中燃烧自己的无名者。他们的故事,让“悲壮”二字成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近日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平台播出的39集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以1949年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的潜伏故事,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人们不仅缅怀在台湾隐蔽战线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更对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有了深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沉默的荣耀》不仅是一部步步惊心、涉险突围的谍战剧,而且是一部充满悲壮色彩和浓郁家国情怀的历史正剧,它跳出传统谍战剧的叙事窠臼,以近乎纪实的笔触,打捞被时光尘封的英雄事迹,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该剧2025年10月25日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在央视一套重播,更显意味深长,既是对英烈的告慰,也是对历史的回望和民族情感的有力凝聚。

鼓浪屿观海园毓德女学校旧址
英雄的历史值得被书写
《沉默的荣耀》聚焦1949年至1950年间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岸紧张对峙的隐蔽战线,还原了这段鲜少被书写的历史。
谍战剧一直是近年来电视剧题材创作的富矿。自2008年《潜伏》横空出世,以其紧凑的剧情和深刻的人性洞察成为标杆;之后的《悬崖》《伪装者》《风筝》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剧集通过展现隐蔽战线上中共地下党员的智慧、勇气与牺牲,让观众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的地下情报工作,以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和情感共鸣。
但《沉默的荣耀》却又不同,它将目光聚焦于1949年至1950年间台湾潜伏的革命先烈,这一领域在过去鲜少被触及。长期以来关于台湾隐蔽战线的历史记载多散见于史料文献、纪实报道中,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模糊而零散。剧中还原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的真实故事,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另一条战线的惊心动魄与惨烈悲壮。
剧情以吴石为核心人物,展现其作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秘密传递台湾军事布防图、密码本、兵力部署等关键情报至大陆的过程。朱枫、聂曦、陈宝仓等组成“东海情报小组”,通过香港中转站与大陆联络。1950年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成为剧情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这段历史的悲剧性节点。蔡孝乾的叛变导致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受毁灭性打击,大量地下党员身份暴露,剧中原型人物吴石、聂曦、朱枫、陈宝仓等人相继被捕,被捕后遭受酷刑而坚贞不屈,最终于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
全剧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大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节点尊重事实,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人物结局尊重史实,在具体细节和情节设计上,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主创人员通过7年精心打磨,查阅大量史料、传记、查看老报纸、老照片,阅览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小说、香港影片,了解那个时代台湾的风土人情,熟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让历史呈现真实可感。
比如,编剧查阅台湾老报纸,看到了台北街头当街射杀共产党人的照片,催生了吴石一家初到台湾时所见所闻的场面设计,营造出那个时代的背景氛围。剧中还穿插着“基隆中学案”“光明报案”“舟山撤退情报战”等真实事件,凸显历史厚重感,让作品充满纪录片的质感。
据史料记载,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有数千名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台湾为革命事业牺牲。他们中既有吴石这样身居高位的爱国将领,也有朱枫这样舍家为国的女情报员,有聂曦这样的有为青年,也有无数不知名的普通地下工作者。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尘封,成为“沉默的荣耀”。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英烈的家属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亲人的隐蔽战线身份不能被公开,不仅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生活的清贫与旁人的误解。许多英烈子女直到晚年,才通过相关部门的核实确认,正式获得烈属身份,得到应有的关照。可以说,这些潜伏英烈们为了新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奉献了自己和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幸福,这样的故事,不应该继续“沉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为之书写,值得全民族永远铭记。
在此之前,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曾以《密使一号》为题,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形式解读过这段隐秘的历史;同名广播剧《密使一号》也以声音为媒介,讲述了吴石将军的潜伏故事。但电视剧作为当下最深入人心、传播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魅力,能够让历史以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感谢《沉默的荣耀》在浩瀚历史档案中打捞起这些珍贵的史实,用艺术的手法将其转化为公众的集体记忆。它没有刻意迎合市场潮流,没有加入俗套的感情戏、夸张的动作戏,而是以沉稳、克制的叙事风格,尊重历史原貌,还原英雄本色;它的创作并非简单猎奇于对尘封档案的“解密”,更是一场全民族的庄严“铭记”——铭记那些为了民族大义献出生命的英烈,铭记那段波澜壮阔、悲壮感人的历史,铭记祖国统一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共同心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隐蔽战线的斗争史更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篇章。这段历史值得被书写,需要有人来书写。《沉默的荣耀》以影视艺术为载体,让沉默的荣耀重见天日,让英烈的精神得以传承,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民族情感的凝聚。
悲壮也是一种力量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沉默的荣耀》全剧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过程,但它没有陷入悲凉与绝望的泥潭,而是在悲壮的底色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开篇,福建解放在即,吴石将军本可随318师一起起义投诚,结束多年隐蔽战线工作,尽享山河重建、家人团圆的解放荣光,但他却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承诺,踏上了全家赴台潜伏的“不归之路”。离开大陆的飞机起飞时,吴石透过舷窗,再眺望一眼这片大好河山,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充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韵,给全剧奠定了一个浓重的悲剧底色。哀而不伤,悲壮可以是一种力量。在后续的剧情中,这种悲壮之美贯穿始终。
《沉默的荣耀》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它证明了革命历史剧的价值,不仅在于书写胜利、书写豪情,也可以展现牺牲、展现悲壮。长期以来,许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习惯了以胜利为结局,以鼓舞大众为主要目的,这种创作思路固然有其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而《沉默的荣耀》敢于直面悲剧,展现英雄的牺牲与失败,却恰恰让观众在悲怆中感受到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剧情发展到第25集,东海小组反击特务行动让谷正文的特务小队被处罚的情节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当吴石解除调查回家,一家人在门口等他的场景出现,弹幕刷屏的文字中显示着:“要是能停在这一刻就好了”“就这样结局多好啊”。是的,观众习惯了谍战剧迷影重重之后终见云开雾散的胜利时刻,甚至有不少观众出于“不忍看到结局”而中途“弃剧”,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真实的力量和悲壮的力量。
已知主人公的结局,观众为何还能继续追剧?《沉默的荣耀》的创新在于,拒绝小人物成长的爽剧套路,直击英雄牺牲的悲剧内核,又有意规避了严刑拷打之类的情节和动作,不重点写他们怎么牺牲,重点写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为避免更多的人牺牲而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
吴石、聂曦等原型人物在台隐蔽战线的故事,尽管是以壮烈牺牲为结局,但这故事的底色不是悲凉的、不是悲惨的,而是充满豪情的悲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这种悲壮让人在震撼中反思生命的意义,在缅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正是《沉默的荣耀》作为一部历史正剧的独特价值所在。
他们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为了早日止战,以身赴危局,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他们的人生选择,暗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践行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间大爱。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名句,我想《沉默的荣耀》也是刻画了这样一群直面淋漓鲜血的猛士群像,这也是一种力量。
情感是两岸最绵长的纽带
《沉默的荣耀》在情感处理上非常见功力,对英雄牺牲的悲情故事克制而隐忍,对英雄人物的爱国心、思乡情、夫妻情、同胞情、手足情刻画得细腻缠绵。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它如一条隐形的线索,贯穿全剧始终,将人物的命运与两岸的羁绊紧紧相连。
布袋戏的场景在剧中多次出现,锣鼓喧天的热闹市集里,色彩艳丽的提线木偶在高台上腾挪翻飞,台下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而主人公却独自伫立在人群边缘,目光越过喧闹的戏台,那一抹凝神眺望的落寞与孤独,与周围红绿交织的热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诉说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
全剧的文化氛围浓郁独特,编剧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一个个具象化的符号,极具艺术感染力。除了布袋戏,主人公用闽南语演唱歌仔戏《身骑白马》,夫人在诀别前哼唱福建童谣《月光光》,还有在剧中经常出现的热气腾腾的面线糊、清香扑鼻的水仙茶、把玩手中的寿山石、伴手礼的凤梨酥……虽然是发生在台湾的故事,但全剧洋溢的这些浓郁的闽南气息,不仅让观众倍感亲切,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台湾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与大陆同出一源,共同构成了闽南文化的完整版图,也成为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它比语言更深刻,比距离更绵长,让台湾与大陆从未分割。
如果说“文化”是两岸联结的软实力,那么“回家”的执念便是两岸同胞最本能的情感诉求。
剧中司机小钱惨死后,他的妹妹不顾危险,执意要游泳渡过海峡回到大陆,当海边的卫兵举起长枪准备阻拦时,吴石将军及时拦下,高声喊出“她只是想回家”。这句台词振聋发聩,直击人心,它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最朴素的情感表达,却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
“回家”,这个简单的词语,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承载了太多的期盼与无奈,是小钱妹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执念,是吴石将军深藏心底的愿望,也是无数台湾同胞的共同期盼。
剧中的诸多细节,都在不断强化这种“叶落归根”的根脉信仰。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的叮嘱“一定要把我埋葬回奉化溪口老家”,褪去政治人物的光环,剩下的只是一个老人对故土的眷恋;吴石夫人对操劳过度、高血压倒地的丈夫娇嗔“你自己找死也不能死在台湾,要死在福州,我跟你一起死”,看似埋怨的话语中,满是对“魂归故里”的执着……这些情节都在印证:“根脉”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认祖归宗、叶落归根是无法改变的本能愿望。这种对根脉的坚守,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在当下的两岸关系语境中,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尤为凸显。台湾问题因民族积弱而产生,必将以民族复兴而终结。两岸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剧中对乡音乡情、文化共性的展现恰恰说明:同根同族、同文同种是两岸最坚实的基础,乡音乡情是两岸最强大的纽带。在当下,我们需要不断强化与重申这种联结,让更多台湾同胞认识到,两岸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统一,才能让“回家”不再是奢望,让团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剧中的主题曲《团圆》,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走丢了,不要怕呀,会重逢,会重逢”,简单的歌词一遍遍反复吟唱,没有激昂的旋律,却百转柔肠、直抵内心。这不仅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慰藉,更是对两岸同胞的深情寄语——历史造成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走丢了”的亲人终将重逢,两岸终将实现团圆。团圆,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渴望,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未来的方向。
弘扬家国大义,坚守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
历史正剧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真相的坚守。《沉默的荣耀》坚持“真人真事正史”的创作模式,拒绝历史虚无主义与片面化解读,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细节,让观众在回望历史中读懂家国大义,在缅怀先烈中凝聚民族力量。
不同于以往部分作品对近代革命历史的简化处理,《沉默的荣耀》既展现了隐秘战线的惊心动魄,也铺陈了解放全中国的壮阔背景,让历史的深度在双线叙事中自然呈现。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没有回避或淡化国民党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书写了他们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牺牲与爱国情怀。如剧中对国民党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战役数量、牺牲人数、高级将领阵亡人数等关键数据予以精准呈现,对以吴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家国情怀的细腻刻画,打破了单一化的历史叙事模式,展现了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抗战的整体性与复杂性。这种尊重历史全貌的创作态度,正是正确历史观的生动实践——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由无数个体的牺牲与坚守共同铸就的真实进程。
家国大义的崇高表达,让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复刻,升华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史诗。剧中的英雄群像,没有纠结于个人得失的小情小义,而是将“国家统一、山河重振”作为唯一的人生坐标。无论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隐秘坚守,还是非中共党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毅然抉择,他们的行动逻辑始终围绕着家国大义展开。
剧中有蒋介石任用日本军事参谋做西南战场高参的情节,此举引发岛内哗然,国军将领们对日寇的国仇家恨、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彰显了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不分阵营的共同底线。这种以民族大义为先的价值取向,深刻诠释了“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这一历史真理。作品用无数先烈甘愿为国家统一付出一切代价的壮举,证明了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唤醒了当代观众的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
在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的传递上,《沉默的荣耀》给出了历史正剧应有的担当。它没有刻意拔高某一方、贬低某一方,而是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展现了不同阵营的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国家分裂之际的共同选择。这种全面的历史视角,既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契合“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该剧通过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塑造立体的爱国群像,让观众明白:民族复兴的征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无数先辈以家国为念、以大义为先,才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这种对历史的深刻回望,不仅能够凝聚起实现祖国统一的磅礴力量,更能让当代人在铭记历史中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让信仰照进现实
一部剧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否跨越屏幕,在现实中激起情感与思想的涟漪。《沉默的荣耀》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其热播引发的连锁反应,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事件,彰显出强大的社会价值与广泛的社会反响。
据媒体报道,自电视剧热播之后,每天至少有2万人次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碑和吴石夫妇安葬的福田公墓敬献花圈,福建吴石故居也迎来络绎不绝的献花者与吊唁者。这种自发的纪念热潮在近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并不多见,它标志着英烈事迹已从尘封史册走入百姓情感世界。
更具意义的是其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剧集热播时,海外与台湾网友纷纷在演员微博留言抒怀,“真实的历史格外令人感动”成为高频评论。对台湾青年而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成为突破“信息茧房”的窗口,让他们得以触碰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结,让年轻观众读懂“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抉择重量,同时搭建起两岸情感桥梁,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对抗“去中国化”企图,为祖国统一凝聚精神力量。
“她只是想回家”,重温剧中这句简单的台词,承载着两岸同胞最深切的期盼。根脉相连,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走向统一、走向复兴的步伐。《沉默的荣耀》这部剧正是用艺术的力量,为这份必然增添了最温暖、最动人的注脚。
主讲人简介: 范宗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原分党组书记,一级导演,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担任星光、飞天、金声等多个重大奖项评委,曾组织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等电视品牌活动;总导演作品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国内外奖项。参与组织策划重大文献纪录片《放歌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等,主编《阡陌的述说》《电视艺术这十年》等著作,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社科课题研究。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