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政协历史

描绘中国工业化第一幅蓝图

——首个“五年计划”六易其稿的背后

2025年11月17日 09:30  |  作者:余玮 李贤威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51年1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上,周恩来提议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组成五人小组,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由陈云具体负责。

陈云时任中财委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他的肩上。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在我国历史上开先河。

微信截图_20251117092228

1949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

“一五”计划一、二稿

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用三年或者还要多一点的时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这一年他还多次讲要“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

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便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8月,中财委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奋斗目标,对后几年的工作做了大体规划。

1951年4月,陈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我们要考虑到,两个五年计划要建设什么东西,在国防、工业、农业、水利方面,大概一年投资多少。”“我们要建设,在这方面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交通方面,也要有计划,要修多少铁路、公路,要计算出每公里花多少钱。工业方面,我们要开发石油,生产化肥,制造发电机,建设发电厂,等等。”“要计算我们的财力,同时计算经济、文化、国防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要组织一个计划委员会,预先把各方面的建设规划一下。”

此时,陈云已经开始了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中财委1951年即试编出了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这也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首次编制。

由于当时资料不全,战争还在进行,也未取得苏联的援助,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进入1952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中共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位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以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于是,在陈云的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草案。

尽管经验和数据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1952年6月,中财委迅速编成《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和《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附表》。为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

第二稿包括大量的内容,共有25个小册子,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这一稿提出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

微信截图_20251117092237

1954年9月,陈云在中南海怀仁堂。

计划草案印出来后,7月1日,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

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框架。

1951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争取外援。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16人。中共代表团分乘3架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3天:第一晚到伊尔库斯克,第二晚到新西伯利亚,第三天才到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离地那莫体育场不远的苏维埃旅馆下榻。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其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一五”计划三、四稿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两次编制,而且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有关部门对计划毫无经验。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计划还是相当不成熟的。苏方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这个计划的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表示欣赏,对计划本身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原则性建议。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坦诚地指出:中方的《草案》中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者14%。他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因“苏方对我们五年计划中新设计的项目需两个月时间加以核算,以便算清五年中他们共需供应我们多少装备,以及能否如数供应”,周恩来、陈云9月下旬先行回国,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专家与苏联专家一起做进一步的工作,以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目。

回国后,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组织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编制。10月,陈云用两天时间,主持中财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基本建设问题。陈云提出:从生产部门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迅速建立和充实基本建设机构和设计机构的想法,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华东、华北、东北等大行政区迅速遵照执行,集结了全国基本建设力量。

12月22日,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若干问题的指示》。中央的这个指示,表达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指示要求中央各经济、文教部门的党组及各中央局、省(市)委以及大行政区委员会和各省(市)政府的党组:“应即根据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所发1953年的控制数字和5年计划轮廓草案,由首长负责,组织足够力量,编制1953年的计划和5年计划纲要。”另外,中央还决定在1953年3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一五”计划问题。

由于苏联的援助项目仍未落实,而这又是“一五”计划的重点,故这一稿也不完整。

陈云由于长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究积劳成疾,病倒了,不得不从1953年3月起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外地休养。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也暂停下来。

1953年4月以后,苏联政府经过研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问题提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

苏联的这些意见,虽然主要是立足于苏联的经验,但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正如李富春所评价的:“实事求是,对中国的帮助很大。”

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明确苏联政府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援助新建与改建91个项目,加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援建的50项,共计141项。

6月,李富春回国后,向中央提交了《在苏联商谈我国五年计划问题的几点体会(提纲草案)》。他结合苏方所提的意见,提出了关于我国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的意见。于是,根据中央的要求,参考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我国“一五”计划的意见,由国家计委组织力量,开始对“一五”计划进行第四次编制。这一次,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未能参加。

由于种种原因,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而这时,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对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都非常着急。

“一五”计划第五稿

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并要求加快编制进度。毛泽东规定了一个期限,要求从2月15日起,1个月内交卷,拿出初稿,然后由陈云定稿。计委的同志感到时间太紧,压力很大,向主席请求延长一些时间,毛泽东只给了5天的机动时间,要求3月20日必须拿出初稿。

2月19日,陈云召集中央财经、文教各部部长开会,布置“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同时指出:“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规定的时间非常紧,但现在编制‘一五’计划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苏联援助我们的项目已经定下来了,项目是141个,设计和设备安装的时间也大致排好了,这就使我们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鲜战争已经停下来了,军费和意外的支出都减少了。第三,总路线已经宣布,而且经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第四,我们已经有了几次编制计划的经验。因此,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可能的。”

这次会上,陈云还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的工作方法。他说,“毛主席现在搞宪法的速度很快,他的方法是:一、吃饭;二、吃了饭不干别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几条。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制度,专门来做,不要坐在上面,只等着下面的汇报。各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搜集材料,核定数字。”会后,各部和计委根据陈云的指示,迅速工作。

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的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工作小组,由陈云任组长,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

不多久,各部和计委按预定的时间及时向陈云提供了所需要的材料。陈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由他和张玺、梅行、周太和、邱纯甫组成的五人小组。张玺是计委副主任,周太和和邱纯甫是陈云的秘书,梅行是请来的“笔杆子”。他们昼夜工作,开了14次会,用了15天的时间,将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于4月初拿出五年计划纲要初稿。这一初稿于4月15日印刷好后,送到了毛泽东手中。

毛泽东阅后,批转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阅。从4月22日起,陈云开始主持8人工作小组对“一五”计划中的间接计划、主要内容、投资比例、购买力与物资平衡、财政收支紧张、工农业指标能否完成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五”计划第六稿

6月29日和30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时,首次提出按比例、综合平衡的发展思想,即工农业、轻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要按比例发展。财政收支、外汇收支、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主要物资及技术力量的供需必须平衡。陈云说,我国经济落后,又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

陈云在汇报中说: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每年递增15.5%是可以完成的,并可能超过。5年内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原有工厂及自己设计的工厂。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41个项目,大多在“二五”投入生产,有些要到“三五”才起作用,“一五”投入生产的很少,在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5%,约75%的产值要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老厂。计划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农业生产,五年内农业总产值每年要求递增5%,能否按计划完成,很难说。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目前见效最快的是合作化;在计划编制过程中陈云谈到农业生产时,不止一次强调这个观点,因为他洞察到“引起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粮食减产”,而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终究赶不上国民经济高涨的需要”。以后实践的结果证明了陈云估计的正确性。

陈云对中国经济内在发展规律的思考是实践引发的。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新的工业基础没有建立起来,旧工业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农业方面,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195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加重了财政负担,使工业建设的原料和资金紧张。计划执行首年,建设出现“小冒”,工业设备和原料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供产销不平衡,技术力量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凸显。陈云在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的同时,向中央领导层讲明经济运行中的规律及当下存在的症结,为中央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创造了认识上的条件。

会后,陈云及李富春主持中央编制五年计划八人工作小组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五稿的初稿逐章逐节讨论和修改。10月12日,苏联政府又增加15个援助项目,加上已有的141项,共计156项。

通过“一五”计划

11月3日至2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广州集中20余日,共同审阅“一五”计划草案。在审核中,毛泽东等感到:“亟须要有各省市地区计划。”11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国务院各部委党组讨论的“一五”计划草案,要在11月底前将意见反馈中央;同时要求各地召集计划工作会议,结合当地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出地方五年计划纲要,于12月10日送中央。

11月15至25日,陈云主持在京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中央、国务院负责人参加的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一五”计划草案规定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等问题。随后,陈云一边继续主持计划草案的修改,一边开始准备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稿,并于12月17日报送毛泽东审阅。1955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给陈云的复信中说:“整个报告是很好的,看了觉得很高兴。”

这年2月下旬,“一五”计划纲要草案,汇集各方意见,增加地方计划一章,经中央集体审定,于3月18日政治局会议通过。

争取苏联的援助,是“一五”计划的关键。开始中方向苏联提出141个项目,后来追加至156个项目,但到“一五”末苏方援建项目共计166个,习惯上仍称为“156项”。如何安排和部署这些大中型建设项目,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重要项目的厂址,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方案,经过反复踏勘比较后才能确定下来。周恩来和陈云都亲自过问,并下去看过一些厂址。

1955年3月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一草案。

会后,毛泽东于4月6日将“一五”计划草案和陈云报告送给赫鲁晓夫。根据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议,4月至5月,仍由陈云主持,吸收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意见,参考苏联顾问建议,对计划草案作第6次修改,由原来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

6月18日,陈云主持国务院第12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陈云在会上说:五年计划的规模是很大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我们是依靠自己的财力进行建设的,也有外援,但数量很少。我们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从此,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国家工业化进程,终于开始启动了。象征着中华民族腾飞的汽笛,终于拉响了……

(作者余玮系武汉东湖学院特聘教授、毛泽东著作版本研究会副会长兼高级研究员,李贤威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