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百姓眼中的消费新期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近日,记者采访了不同群体,听听他们对“十五五”时期消费体验的期待。
赵思桐,29岁北京物联网公司员工:
我马上三十了,对未来怎么花钱去生活这件事,有特别具体的期待:
关于体验,我不想再被困在格子间的周末里。每年至少要解锁一个新的“第一次”:比如去冰岛追一次极光,在海边学冲浪摔得满身沙,再看一场爱豆的巡回演唱会,最好能挤到前排大声合唱。在我看来,不用攒着钱买那些放着落灰的奢侈品,把钱花在这些会发光的经历上,等老了翻相册,能想起每一次心跳加速的瞬间,这比任何包包都值。
自我提升上,希望自己能更值钱也更好玩。先把一直想学的Python捡起来,报个系统课,不是为了转行,就是想让工作效率高一点,多腾出点时间做喜欢的事。然后,每年学一个无用但快乐的技能,比如学做手冲咖啡,学弹尤克里里,再考个心理咨询师的基础证,不是为了从业,就是想惬意地去享受生活。每笔学费都不算白交,都是给未来的自己攒的“底气”。
至于陪伴,我有一只小猫,周末会带它去宠物咖啡馆和别的小猫咪玩,过年回老家,可以花钱送它去宠物寄养酒店。现在年轻群体中流行一种搭子式社交,以此带火了“陪伴服务”,如果未来我还是单身,我就约上“饭搭子”“健身搭子”,每周一起吃顿好的、一起流汗,也很快乐;要是生病去医院,也不硬扛,花钱找个陪诊师,有人帮我排队、拿药,心里就会很踏实。
贺小春,53岁新闻从业者:
我认为,未来的消费体验升级,还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撑。就像我在装修、定制柜体这类消费中,最渴望的就是“花钱买到货真价实的专业服务”,尤其装修需要兼顾从中年到老年的长期居住需求,对适老化、智能化设计的要求尤为明确。但现实是,目前多数装修公司的设计,本质上更偏向销售、协调与流程管理。至于真正能提升居住品质的适老化设计和智能化设计,对他们而言还远未成为标配,更像是一种“奢求”。
郭鑫,32岁北京某科研院所博士:
对年轻人来说,“安居”才能“乐消费”。希望城市能持续建设更多配套完善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配齐周边商超、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让我们不用为住房发愁;同时能加大对青年人才的职业扶持,比如提供行业培训、科研补贴等,让我们能安心投入工作。当住房这个“物”的保障到位,再加上个人发展的“人”的投入,我们才能更有底气消费,无论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日常支出,还是自我成长的学习消费,都能没有后顾之忧。
李双,40岁湖南某科技企业技术主管: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未来“物”的研发与“人的需求”还要精准对接。期待企业能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的科研投入,围绕消费痛点攻关核心技术,让更多像高端铜箔这样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消费产品;同时能完善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让技术人员能潜心钻研,更精准地捕捉消费者需求。盼着未来能有更多“技术为民”的产品走进生活,既让科研投入发挥实效,也让消费者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品质消费体验。
孙慧,36岁社区托育机构教师:
作为基层服务从业者,期待“物”的完善与“人的服务”相互促进。希望社区能多建设标准化的托育、养老服务设施,配齐安全实用的硬件设备,让老人和孩子能有优质的活动空间;同时能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照护技能、沟通能力,完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路径。当硬件设施更完备、服务人员更专业,家庭消费才能更省心,家长不用为带娃发愁,子女不用为养老焦虑,才能让民生服务的“物”“人”投入形成消费良性循环。
马晓峰,乡村电商创业者:
希望能持续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宽带设施,让优质商品能顺畅下乡、特色农产品能便捷出山;同时能为农村创业者提供电商运营、产品包装等技能培训,为农民普及网购知识、维权常识。盼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民的经营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让农村市场既能买到城里的好东西,也能卖出家乡的好产品,让农民在便捷消费、增收致富中,感受到“物”“人”并举带来的美好生活。
(记者 杨岚 采访整理)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