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宏观
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先做好结构性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
我国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西部地区面积的90%是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占了我国陆地边界的80%,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边疆民族地区已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这后三条都是对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8.89%,但全国75%的生态旅游资源、68%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3%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都聚集在民族地区,其资源禀赋完全具备了后发优势的坚实基础。
抓住历史机遇,再创经济奇迹。当前,建议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的优先发展政策,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使之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兴民族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振兴是关键
贸易流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牧区,是扶贫开发的难点区域,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区域。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已基本实现“村村通路,村村联网”。2024年,西藏物流网络村级覆盖率达98%,新疆为98.7%,内蒙古为97.6%;西藏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70%,新疆为92%,内蒙古为96.94%。通过“互联网+”,民族地区丰饶的土特产,穿出大山,越过戈壁草原,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
要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城乡、工农业、东西部经济发展之间的“剪刀差”。当前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来推动的,其内生式发展动能依旧薄弱,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制约民族贸易大循环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乡村土特产鲜为人知,即便知道也运不出来。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把农产品运出来卖进城的问题,但农民光靠卖农产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农城乡的“剪刀差”,因为一产资本收益率永远都赶不上二三产资本收益率。这是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难题。
中国农产品整体上已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就拿水果来说,2024年中国水果产量达到3.4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这个结构性难题,就必须走三产融合的创新道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一产附加值低,产业支撑力薄弱,就需要引入二三产融合,夯实产业支撑体系,大幅提升农产品的综合价值。
乡村振兴的最大“痛点”是人才匮乏,当前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没有人才回流,乡村就不可能振兴。只有三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难题,其本质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矿产丰裕,物产丰美,加上其生态文旅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大独特优势,因此三产融合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是巨大的。加快民族地区大发展,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
富民族地区: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基于民族地区在新时代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定位,建议国家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优先发展战略,依托
一是建议实施民族地区百县千乡万村特色优势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全国精选100个具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的、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或市场规模的、并能持续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自治县(市区旗),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进行综合提升,最终促成星火燎原之势。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心,其中二产是“腰”,要接“二”连“三”,通过强化二产,用精深加工挺起产业“腰杆”。最近国家颁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国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这必将加快推动当地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借力
二是建议深化
编辑:钱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