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先做好结构性布局

2025年11月17日 14:2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的资源投入,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等政策扶持力度,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我国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西部地区面积的90%是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占了我国陆地边界的80%,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边疆民族地区已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这后三条都是对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8.89%,但全国75%的生态旅游资源、68%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3%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都聚集在民族地区,其资源禀赋完全具备了后发优势的坚实基础。

抓住历史机遇,再创经济奇迹。当前,建议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的优先发展政策,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使之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两山”试验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兴民族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振兴是关键

贸易流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步。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由商务部等部委牵头,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借助数字智能技术,打破城乡壁垒和地域藩篱,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促进农产品消费。这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

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牧区,是扶贫开发的难点区域,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区域。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已基本实现“村村通路,村村联网”。2024年,西藏物流网络村级覆盖率达98%,新疆为98.7%,内蒙古为97.6%;西藏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70%,新疆为92%,内蒙古为96.94%。通过“互联网+”,民族地区丰饶的土特产,穿出大山,越过戈壁草原,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

要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城乡、工农业、东西部经济发展之间的“剪刀差”。当前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来推动的,其内生式发展动能依旧薄弱,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制约民族贸易大循环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乡村土特产鲜为人知,即便知道也运不出来。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把农产品运出来卖进城的问题,但农民光靠卖农产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农城乡的“剪刀差”,因为一产资本收益率永远都赶不上二三产资本收益率。这是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难题。

中国农产品整体上已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就拿水果来说,2024年中国水果产量达到3.4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这个结构性难题,就必须走三产融合的创新道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一产附加值低,产业支撑力薄弱,就需要引入二三产融合,夯实产业支撑体系,大幅提升农产品的综合价值。

乡村振兴的最大“痛点”是人才匮乏,当前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没有人才回流,乡村就不可能振兴。只有三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难题,其本质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矿产丰裕,物产丰美,加上其生态文旅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大独特优势,因此三产融合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是巨大的。加快民族地区大发展,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

富民族地区: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基于民族地区在新时代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定位,建议国家实施民族地区先行先试优先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加大西部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促使边疆民族地区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点;同时依托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农林牧渔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促使内地民族地区成为激活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变量。

一是建议实施民族地区百县千乡万村特色优势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全国精选100个具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的、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或市场规模的、并能持续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自治县(市区旗),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进行综合提升,最终促成星火燎原之势。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心,其中二产是“腰”,要接“二”连“三”,通过强化二产,用精深加工挺起产业“腰杆”。最近国家颁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国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这必将加快推动当地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借力这一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区率先启动特色优势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如引入产业资本和龙头企业,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进行重点设计打造,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增值收益主要部分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并落实到主产区乡村一级;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当地非遗、节庆、饮食、服饰、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引入国内顶尖设计团队,精心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及文创产品,并重点推荐进入国内精品旅游线路及省级特产臻品名录。

二是建议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世界农业强国,都是找准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恰恰就在于其强大的工业化体系。依托中国工业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冷链仓储及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汇聚全线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全球农食加工产业聚集带,构建舌尖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发展邻边经济,创建沿边农食加工产业国际区域中心,以技术品牌规模优势形成双循环格局中的资本溢价高位;高水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区域反倾销政策,通过深化改革来统一全国要素资源市场,促成大循环格局中的资本溢价均衡。例如开设重庆新疆两地农产品冷链“五定”循环班列(定起点、定终点、定时间、定价格、定服务),以重庆作为枢纽,往南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往西连接渝新欧中欧班列,联通中亚和西亚市场,沿线建设各地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中心,可打造成西部大开发的乡村振兴绿色大通道;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办好“一乡一品国际商品博览会”,真正打造成集生产、加工、贸易、投资、标准化、供应链等商务合作于一体的农产品及食品行业国际盛会;大力推动数字技术、智慧农业和低空经济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兴安岭南麓等集中连片生态地区的现代山地农业,高品质打造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高地,实现乡村振兴多民族跨区域突破性大发展,创造“两山”典范。(作者:杨子谦 吕陈君,作者单位: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课题组)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