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江海洋:从“有感而发”到“有用而发”
原标题:从“有感而发”到“有用而发”
文/江海洋
自我成为政协委员至今,已有12个年头,虽没有值得称道的履职业绩,但为能秉持初入政协时给自己定的履职原则,也颇有感慨。
我是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感性强于理性,说话做事崇尚直率,当初也为自己能否当好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颇为“纠结”。“学当委员”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既然“肝胆相照”,就必须报以“坦诚相见”;既然“荣辱与共”就必须报以“为国分忧”。既然当了政协委员,就必须身体力行去履职。
“做什么”知道了,该“怎么做”?我的选择是: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讲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我认为,既然党和政府信任,作为政协委员就必须在“同”的前提下讲自己所见、所闻、所思。
政协不是清谈之地,当委员也不是应景作秀、歌功颂德。如果只讲一些曲意迎合、四海皆准的“正确的废话”,而非民间民生真情实况,岂不是尸位素餐、“同而不和”的人了吗?尽管讲真话难免有些“不同”之音,但社会大义在前,让做大事的人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达、不同的诉求,从而开拓思路,调整方略,尽职尽责把事做得更出色,达到“大同”,这不正是政协委员的职责吗?“和而不同”为的是取社会进步之大义,尽管难免有风险,得罪人,但大义当前,无个人私利可言。与之相反,“同而不和”虽然对自己较为保险,但在这“保险”之下,隐藏的是自己的“私利”,于大义无补,与社会无关。
虽然,我与“君子”还相去甚远,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必须也应该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践行者。12年的履职经历,也使我深受这一“君子之交,君子之道”教益。
政协是个“讲话”的地方,党和政府到政协亦是来“听讲话”的,发言是政协委员履职方式之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我作为政协委员在履职中时时告诫自己的。12年来,我基本做到了“力争发言,积极发言”。当然,发过言不等于履好职,对情况的了解、调研都决定了发言质量。从“有感而发”,到“有用而发”,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我在政协全会上就如何让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到社区辅导市民的文化生活发言,并写了提案,结果在有关单位的回复中,我了解到上海为推动这项工作,在组织、经费、布局上都非常到位,而且在全国首屈一指,我的发言和提案都是“马后炮”,这给了我很大的“教训”,也给了我后续撰写提案的经验——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发“有用之言”。后来,我对上海市食品安全发言前,做了深入调研,了解到这一领域的工作,不但职责法规详尽,而且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超出了我的想象。于是,我在发言与提案中,就是大力宣传,呼吁给予食药监行业更大支持。
从“有感而发”,到“有用而发”是我履职的感悟,也是我履职水平提高的一个台阶。政协是个“讲话”的地方,也是一个“听话”的地方,多年来,大会小会、学习会、调研会,在聆听社会各界人士的发言中,我获得了许多真知灼见,对提高我的学识见地,人文情怀,人生价值大有裨益,从而也坚定和提高了我“知无不言”的信心与水平。
政协12年履职,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我在政协学习,在政协成长,在政协为社会出力,在政协提升价值。我感谢政协组织给了我学习提升的平台,我会把这份感谢化为努力,在余下的履职中,做一个无愧于政协先贤的后来者,一个无愧于后来的前政协委员。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常委)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江海洋 政协 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