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拍卖时刻拍卖时刻

艺博会学术性与商业性的互融

2014年02月14日 09:48 | 作者:周雪松
分享到: 

  作为世界艺术博览会的标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以其对画廊的严格甄选制度和高度的学术品质而著称。巴塞尔让原本充满商业气息的艺术博览会融入了某种公益与非营利的气质,并影响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博览会所追求的气质和品味。

  随着2012年巴塞尔进驻香港,艺术博览会向公益性与学术性的发展趋势也已初见端倪。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学术性与严肃性的策展人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刚刚结束的2014年艺术登录新加坡艺术博览会上,总监鲁道夫-劳伦佐大胆地将2013年反响不错的印尼国家馆扩大到八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平台,在东南亚、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亚分别邀请一位策展人,由策展人选择有画廊愿意支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参展,“作品能不能卖由策展人决定,不管卖不卖,我们都希望做一个好一个展览。而且有些作品是很难卖的,比如陈秋林的《豆腐百家姓》。我希望能卖了,当然这个对画廊有好处。”中国平台策展人黄笃说。

  艺术博览会的学术化与策展人参与商业项目,这两者之间的互融似乎是这个时代艺术现场的要求。在西方,尤其在经济高峰期,曾经公立美术馆是欧洲、美国的艺术博览会最重要的“藏家”,这也是西方艺术博览会的学术品质得以保证的重要动因。“由于经济不景气,公立美术馆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而全球化的加剧,又方便了美术馆在全球范围内向私人藏家借展品进行展览。从赞助人方面说,在公立美术馆馆藏充沛的情况下,加上美术馆收藏机制的繁琐,可能这位赞助者三五年都看不到自己赞助的作品。于是这些藏家选择自己建立一个精准的、符合自己的品味与取向的小型私人美术馆。”艺术登录新加坡顾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晋华老师说。于是在亚洲,曾经由私人藏家转换到私人美术馆身份的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昊美术馆等,也成了为艺术博览会上大型实验艺术项目的重要藏家。

  策展人的身份与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要求和考验。艺术登录新加坡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从艺术家、画廊到收藏家、媒体、专业人士……策展人繁忙地应对着来到展位不同身份的人士。有观察者透露:“开幕的那几天里,策展人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策展展区里,从头到尾没有离开。”

  香港巴塞尔今年新推出的“光影无限”(Film)单元也邀请了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李振华为这个单元策展。“所有在‘光影现场’展出的作品都来自今年入选的画廊。只要这间画廊被选入其他任意三个单元(画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就可以申请加入‘光影现场’或者‘艺聚空间’(Encounters,为观众提供欣赏大型艺术作品的机会)。所以我们向所有入选的画廊发出通告,邀请他们就参加这两个单元来提交方案,李振华会从中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展览策划。”

  李振华目前不愿就担任香港巴塞尔“光影现场”策展人一事接受采访。然而正像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 “我一直觉得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尤其是在中国,艺术系统的神圣化和经典性根本还没有完成整个的建构过程。”的确,或许对观众来说,不论用怎样的方式,能够带来更好的艺术就是更好的方式。

 

编辑:赵春晓

关键词:艺术 策展 美术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