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回望之二:燃灯塔影大运河

2014年06月27日 15:07 | 作者:孙炜|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文原载2006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一版,记者孙炜,是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考察团考察第一站。

 

 

燃灯塔影大运河

 

燃灯塔影大运河

 

 

  5月12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大运河考察仪式结束后,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考察团冒着霏霏细雨,驱车来到位于北京东城东四十条22号的南新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粮仓,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也是考察团此行考察的第一站。

  据史料记载,清中期有皇家粮仓13仓,其中城内7仓城外6仓,专供八旗三营和文武四品以下官俸禄米及军马豆料等。而这些粮食大都是从大运河上运进来的。在清末,由于各省漕粮改折银两,仓廒没落,民国时又改为军火库。目前,东城区共保留了古代粮仓1824廒以及部分仓墙。

  在这些被保留下的仓廒中,至少有两座已经被一家文化公司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考察团成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先生说,这些古代的粮仓建筑,结构和外观最重要,如果把它空关起来,没有人气,可能会比保护性利用更容易毁坏。刘庆柱先生仔细考察了新加固和装修的粮仓,不住地点头,说这样的文物利用可以让人放心。

  下午,考察团来到通州八景之一的燃灯佛舍利古塔,它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古籍记载它是辽代的遗物,但在1987年的修建中发现了新的证据———在第13层的灶门砖刻上,有古诗一首: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等句,于是专家确认为北周的建筑,1979年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保单位。

  这座古塔有悬铃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上,云飞水流,绿树环拥,美不胜收,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到通州吟诗舞墨之处,留下美好传说无数。

  在燃灯塔畔就是著名的葫芦湖码头,明清时期,大运河上运来的粮食驳岸后,就是由此再次上船,浩浩荡荡驶向京城。现在连同燃灯塔、葫芦湖码头和“三教庙为一体,修建成了供通州人休闲娱乐的公园。

  随后,考察团来到了北运河的起点。据有关人士介绍,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留下了无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地不仅有“面人风车毛猴等民间手工艺,还有20余处庙会,特别是在漕运中形成的运河号子,多达10余种,目前仅有75岁的赵庆福老人一人会传唱。当地的政府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

 

  (原载2006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一版、孙炜)

 

编辑:付裕

关键词:大运河 燃灯 灯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