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新曙光新曙光
“郭兴福教学法”的特征
当过兵的人大都听说过“郭兴福教学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运动中推广的军事训练教学方法,创始人是南京军区12军的郭兴福。
郭兴福是山东省邹平县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丧父,只读了几个月书就在家捡柴放猪,14岁时被抓壮丁到国民党部队当勤务兵。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18岁的郭兴福起义投诚参加了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淞沪、漳厦战役,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防止官兵在思想上出现战备松懈的情况,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练兵方法来提高训练水平。时任副连长的郭兴福平时就经常结合打仗中积累下来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了边讲边示范、细化步骤等练兵方法,在上级具体帮助和自己刻苦钻研下,最后形成了单兵、小组和班的“围绕打仗、把兵练活”的战术训练方法。“郭兴福教学法”有六字诀:“勇、猛、狠、快、准、活。”平时训练,要求战士们心中常驻敌情观念,把稻草靶人当做敌人,把训练场当做战场;把一个训练问题分成几段,一段分成几个动作,一个动作又分成几个细节,一点一点地消化;在掌握要领后,还要设计出应变原则,同时组织正误对比,教战士们判断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其目的是让战士们在瞬息万变的实战环境中掌握迅速思考的能力。
1963年4月13日,《解放军报》将“郭兴福教学法”归纳为8条经验,即:摸清底细,因人施教;分清层次,由简到繁;归纳要领,多做样子;情况诱导,正误对比;重点提问,反复练习;民主教学,运用骨干;评比竞赛,广树标兵;宣传鼓动,做思想工作。
为了使它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叶剑英元帅将其归纳为5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善于在教学中抓思想,充分调动战士练兵的积极性,并能够发扬教学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实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第二,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士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而且身强力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第三,采取由简到繁、由分到合、情况诱导、正误对比的方法,逐步加深认识,掌握要领;第四,把言教与身教、苦练与巧练结合起来,使战士百听不厌,百练不倦;第五,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因所含内容可以总结归纳为“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后来被提炼为“四会教学法”,部队把掌握该方法的教练员称为“四会教练员”,通过创新改革,原来的程序化、套路化、表演式的组训教学形式被叫停,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作战任务组训教学蔚然成风。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简明实用,通俗易懂,至今仍在部队军事训练中广泛运用。
1963年全军普遍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964年,他受到军委副主席贺龙、叶剑英、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接见。步兵34师给他记二等功1次;第12军党委、南京军区党委分别给他记一等功1次。郭兴福因“大比武”出名了,成为全军抢眼的英雄人物,并被调到南京军区高级步校当教员。
编辑:曾珂
关键词:郭兴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