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钜惠民生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佛山志愿者:爱心享优惠 时间可存储
原标题:让爱心“双向循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岭南3月,烟雨蒙蒙。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的一间超市里,刚刚搞完活动忘了将“黄马甲”换下来的三星级义工李钢买了两瓶洗衣液,“意外遭遇”店主的主动打折。“你是志愿者,为社会做奉献,就当是我们的心意。”几番推脱之下,店主坚持送给他一包方便面作为礼物。
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回馈志愿者。在南海区,每名注册志愿者都有一张“电子义工证”,参加了多少志愿服务,做了多少奉献,都记录在里面。凭电子义工证,去商场可享受各种折扣,去行政服务中心可享受优先排队,去森林公园可享受团购价……连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只要参加了志愿服务就能享受到一定的加分。
“南海建立了一种激励机制,发动商家自愿加入‘爱心联盟’,保障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回馈。”共青团南海区委副书记徐婉贞介绍,目前,已有500多商家签订协议加入联盟,年内还将增加3000家。
共青团佛山市委书记曹洪彬表示,志愿服务回馈,最终目的不在于物质上的交换,而是通过形式的创新,改变爱心的“单向流动”,实现正能量的“双向循环”,从而撬动社会更大的志愿服务热情,“播种”更多的爱心。
在顺德区伦教街道阳光棕榈园社区,有一所“时间银行”。志愿者可以将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时间换算成“时间币”,存进该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或者需要帮助时,就可以从中“支取”,换取其他居民的免费社区服务。
“五星级义工”凌送军曾帮助过许多人,最近他的妻子病了,许多不认识的义工和市民闻讯赶来探望,端茶倒水,伺候病人,这让凌送军很感动:“我虽然是外地来的,但在佛山,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用帮助别人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如今已在佛山全市营造出邻里“守望相助”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桂城翠颐社区,“爱心配对”也是热火朝天:市民唐先生专门为腿脚不好的卢叔送来一张新轮椅;义工炳叔上门为梁婆婆修好了冰箱;芳姐女儿收到好心人捐赠的手提电脑……
“把对志愿者的回报制度化固定下来,这是跟国际接轨的先进做法,有助于维系并激励更多人加入义工队伍。”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表示。
给予物质回馈也好,以服务换服务也好,本质上,都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或社会礼遇。“能够获得一个肯定、一张奖状、一枚徽章,提高一个星级,比获得打折要开心许多。”丹灶镇潘暖梅大姐的话,道出了佛山大多数志愿者的心声。
除了日常的荣誉评定、表彰奖励外,佛山还建立了志愿者的定级、培训制度。曹洪彬介绍,将志愿者身份资料及志愿服务时数登记数据库,形成服务时数与星级志愿者的挂钩制度,凡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级志愿者”,以此类推。
佛山市文明办主任张红兵说:“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极大提升了市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以前许多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社区事务,现在都是由居民自行解决。”近3年,佛山全市共建立党员志愿者示范岗8406个、责任区2537个、联系居民5.8万户;8.1万名党员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3.8万场次,服务群众87.9万人次。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志愿者 服务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