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货贸谈判,台必须在陆韩签署FTA前
下周三,两岸将就货贸协议在台北举行再次磋商,能不能尽快达成协议,将关系到广大台商的切身利益,也将影响台湾经济。
不过,在前天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的会晤中,陈德铭表示,货贸谈判“球在台方”。为此,台湾舆论呼吁——
原以为两岸货贸协议谈判会受到今春岛内“反服贸”和日前爆发的“张显耀案”影响,但没想到大陆方面却同意两岸货贸谈判于下周日在台北举行。这对于广大台商和对两岸关系来说,显然是一个喜讯。
不过,谈判不等于签署协议,即便签署协议也不代表就能马上执行,因为去年两岸两会签署的服贸协议至今不能成行,这样的阴影多少又让台商们感到不安。不过,无论如何,现在关键是先把货贸协议谈下来,必须赶在大陆和韩国签署FTA前定案。这是很多台商和台湾当局经济部门的共识。
■谈判关键因素在台湾方面
其实,从2008年以来,两岸签署的21个协议或共识,从谈判的情况看,大陆大多采取让利和从善意出发,协议谈判和签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于台方。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4日在杭州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带领的海基会董监事参访团举行会谈,在双方谈及即将在台北举行的两岸货贸协议谈判时,陈德铭说,货贸谈判能否顺利促成,关键因素在台方。
陈德铭说,大陆目前与韩国的FTA商谈顺利,已经完成9成以上,两岸货品贸易协议要早于中韩FTA,恐怕有难度。
他说,两岸货贸协议就算谈完,台湾还有很长的程序,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完成前,货贸也不可能通过,可能中韩(FTA)会快一点。
陈德铭表示,大陆与韩国谈判时会注意让大家之间保持适当平衡,但货贸签署生效时间先后问题,“球不在大陆,在台湾”。
对于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称两岸货贸要先于中韩FTA签署有难度,且“球不在大陆,在台湾”,新任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杜紫军当天表示,货贸谈判涉及的技术问题可以先谈。
■让两岸谈判危机变成转机
在“张显耀案”纷扰发展之际,两岸宣布下周三重新恢复货贸谈判。台湾舆论认为,此举很明显意在宣示,两岸关系发展并不会因为反服贸学运及泄密事件而陷入停顿。
台湾舆论认为,大陆与韩国年底即将签署FTA,两岸能重启货贸谈判,对台湾而言,具有实质的意义。
不过,台湾舆论也指出,目前不少人认为,就算两岸货贸谈判能够重启甚至完成谈判,在目前台湾内部严峻的政治氛围制约下,两岸货贸协议通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悲观论点的形成,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尽管目前两岸监督条例正在台当局所谓的“立法院”审议,而两岸服贸协议逐条审议的前景,仍是未有定论,不过,这种形势对两岸关系而言,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
因此,台湾舆论指出,要能促成这种转变,必须先转变过去岛内既有的思维方式,将两岸协议化整为零,不必从一揽子的角度去处理两岸关系各个领域的事务。舆论指出,针对民进党有关两岸货贸协议可能的反对意见,国民党“执政”当局应该很容易整合,国民党应该定期沟通协调,并且公布协商情况。而最重要的是,两岸应该形成某种默契,针对民进党不会反对的部分,或不会有太大反对意见的部分,先形成共识,甚至先签署协议。能签的先签,能通过的先通过,才不至于让两岸经贸关系及台湾的经济发展受影响。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也表示,其实,对于还躺在“立法院”的两岸服贸协议,两岸同样可以化整为零,将民进党最反对的部分,先加以搁置,然后再针对他们不反对的或不会太反对的部分,先重新协商再签署协议,并让其能在“立法院”通过付之实施,这样才不会让两岸经贸关系及台湾的经济,整个被拖住,无法往前。“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将否定既有协议所引发的违反国际惯例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这位专家表示,这种化整为零的思维,也可以应用到经贸之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相较于经贸领域,文化领域的复杂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文化领域涵盖许多形形色色的次级领域,彼此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再用过去ECFA的模式套在文化领域上。
但不管怎么说,台湾都不能再等了,台湾一家主流媒体发出这样的呼吁。
该媒体专论指出,大陆与日本、韩国三边“自由贸易协议”(FTA)已于9月1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第五轮谈判,会中三方针对货品贸易的降税方式、服务贸易与投资开放方式进行了磋商。如果三方FTA比“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签署还要早完成,将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冲击。
所以,就对外贸易的公平性而言,台湾不能自闭,必须走自由、开放、竞争的路线;就出口大陆市场而言,两岸不能对立,必须走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道路,让台湾能善用大陆市场腾飞的动能,成为自身经济发展的助力。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两岸货贸协议谈判 陆韩签署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