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主题党日”聚人心 一张蓝图绘到底

——河北前南峪51年“党日活动”凝心聚力谋发展

2015年07月01日 16:2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石家庄7月1日电题:“主题党日”聚人心 一张蓝图绘到底——河北前南峪51年“党日活动”凝心聚力谋发展

  新华社记者曹国厂

  地处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太行山区的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1964年以来,每月15日,这个村所有在家的党员都聚集在一起,雷打不动地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科技知识和各地经验等,凡是村里重大决策,也都在党日活动中形成。51年来,前南峪村以“主题党日”活动凝聚人心、促进经济发展、树立良好民风,将一个曾经的“穷山沟”建成太行山上一颗绿色明珠,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入首批小康示范村。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主题党日”凝聚人心

  前南峪村现有村民416户、1400人,其中党员113名,山场面积8300亩,耕地面积764亩。如今,走进前南峪,“沟沟坎坎都是树,举目皆成林”,怎么也难以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流传的“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顺口溜联系在一起。

  但是回忆起“顺口溜”中的景象,前南峪现年71岁的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记忆犹新:1963年8月,一场连下7天的暴雨将20多家房屋冲塌,340亩粮田冲光。

  “当时摆在村民面前的两难选择是:把保命田种上粮食,就有口粮,但荒山依然还是荒山;如果把保命田种上树苗,绿化荒山,就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吃红薯面、糠面、橡树面。”郭成志说,   1964年1月15日,村里召开党员会议,党员会连续开了3个晚上,最后订出改造山川的20年发展规划:5年垫地,5年上山植树,3年兴水利,7年治山。大家约定:今后无论谁在台上谁在台下,只要前南峪还在,就要把这个规划坚持下去。

  “在最艰苦的年代,这样的会议给了大伙力量,让垂头丧气的人们重新昂起头来!”郭成志说,此后,无论农闲农忙,每月15日固定成为党员开会学习、研究问题的日子。到了1975年,前南峪人在山上共栽下3000亩洋槐,近万棵板栗,在山川里改造了400多亩滩地。

  1982年2月15日,前南峪召开主题党日活动,讨论实行哪种生产责任制,怎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前南裕的山场“不能分”。因为村里10条大山沟刚治理一半,一旦分下去,哪一家也没有力量治那千八百亩的大沟。

  前南峪村现任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自那以后,为科学治山,前南峪村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20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起协作关系,还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和技术顾问70多名,设立林果、农技、化工、冶炼等专题攻关小组,先后培养技术人才400多名。

  健全制度、民主管理 一张蓝图绘到底

  郭天林说,前南峪主题党日活动能坚持50多年,与村干部当初定下的改造山川20年发展规划有直接关系,村干部无论谁在台上,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没有变。

  前南峪党委副书记、农业支部书记王小堂说,村党委制定了一整套有关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制度,比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等。这些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促进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高,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王西秀、王魁斌等村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员一班人严于律己,每到关键时刻,都起到带头作用,使党组织起到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核心作用。

  去年前南峪村集体纯收入360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达1800多万元,干鲜果品收入860多万元,海绵铁、蜂蜜加工等工业收入近千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0元。

  广泛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培养农村干部接班人

  越来越多的地方效仿前南峪村党日活动方式。去年以来,邢台市委组织部结合党委实际工作,决定在每年6月份、12月份分别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党日活动;各县级党委每季度第一个月份,分别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党日活动;其余6个月份党日活动主题,由基层党组织自行确定。这种“2+4+6”的主题党日活动安排,涵盖全市所有党组织的党日生活。

  邢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主题党日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更多基层党员参与到议事议政中来,让农村发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程度提高,发展思路逐渐清晰。

  邢台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杨运生认为,当前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村干部后继乏人现象,这与村里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村干部任职时间短都有一定关系。专家建议,可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形式,组织党员、村民充分讨论,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村庄发展规划。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主题党日聚人心 河北前南峪51年党日活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