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名医频频“被出诊”

2014年03月09日 16:03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患者冲着名医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来,却得不到名医的诊断治疗;医生在自家医院勤恳工作,形象却被无故抹黑,甚至还被上当受骗的患者指着鼻子骂“没道德、没良心”。名医“被出诊”,让患者很受伤,让医生很无奈。

 

  由来已久

  谈起“被出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早在30多年前就经历过。

  “有一次我的进修生从哈尔滨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在当地某医院义诊,还说当地报纸上已经刊登,可我自己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当时郭应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位进修生还专门跑到报纸上写的医院,果然看到很多患者在排队,现场还坐着个穿白大褂的人冒充郭应禄。

  郭应禄告诉记者,他还曾留意借用自己名号的医院及其省份,“发现有些省份大概90%以上的民营男科医院里都有我的照片或信息介绍”。

  去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遭遇了从业以来第一次“被出诊”。网络信息中尹佳的坐诊医院出现了西安牛皮癣治疗中心,专业擅长里还增加了皮肤性病。

  “事实上,我并没有在西安出诊,而我的专业领域是变态反应,而非皮肤性病。”尹佳说,如果不是一位就诊患者电话询问,她不会想到上网查阅关于自己的出诊信息。

  而中医泰斗李辅仁“被出诊”的经历更为奇葩。

  三家医疗机构的宣传栏里都贴着李辅仁的巨幅照片和简历;更有甚者,还有人用他的名字注册了商标,销售以“李辅仁”命名的药丸。

  “借名医之名,敛不义之财,还无所顾忌地使用,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只能使医生气愤至极,最重要的是这是对患者的严重欺骗。”郭应禄说。

  防不胜防

  不过,近段时间,一些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采用“路过性被出诊”的方式,把跟专家的合影放在医院网站或宣传墙上,让患者误以为该专家作为“顾问”确实与医院有关系。

  但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

  郭应禄至今对一次会议期间恼人的经历心有余悸。“会议前,休息室内我几乎都没有闲过,合影的人络绎不绝。”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某些民营医院的宣传网页就多了院领导与郭应禄的合影。“现在我也学谨慎了,参加会议不随便与人合影了。” 郭应禄表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医院还以医生的名号生产药品,并大肆宣传疗效。

  李辅仁就经常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控诉信,说花了好几千块钱买他的药,但没有任何疗效,希望他能退款。

  而郭应禄作为西医大夫,却被某些医院吹嘘研制出了中药丸。

  “作为一个西医男科大夫这么多年,我怎么会研制中药?”郭应禄说。郭应禄想过对冒名医院动真格,还签署委托代理书请律师负责审查“请”自己“坐诊”的医院信息。结果是各家医院消停数月之后,又巧立名目与郭应禄牵扯上了关系。

  而尹佳在不止一次地遇到患者被医托所骗的事情后,不得不加以澄清。

  她在好大夫个人网站停诊公告区表明坐诊范围:“仅在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区出诊,未在除北京协和医院以外的任何医疗机构出诊。请患者避免被医托以任何借口带到其他诊所或医院就诊。”

  根源何在

  作为虚假信息所“钟爱”的人选,郭应禄总结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皮肤性病科是“被出诊”问题的重灾区。

  “这些疾病多关乎面子问题,在大医院就诊多会被要求伴侣同治,而在小医院,既能挂‘专家’门诊,又不必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对碍于面子的人们是极大的诱惑。”郭应禄说。

  此外,患者在面对疑难杂症时,通常会表现出急迫的心情。

  “这时候,患者就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被骗子所利用。”尹佳解释说,患者都想在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容易对专家产生依赖,这也是小医院不惜造假也要借专家“东风”的理由。

  不过,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名医都不会通过法律渠道等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就像打地鼠,他们一会儿钻出来,一会儿钻进去,我们实在没有精力应付。”郭应禄无奈地说。

  而对于患者来说,一部分人会因被误诊,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不得不去维权,结局往往都是医院给钱了事。

  《中国科学报》2014.03.05贡晓丽 李勤文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医院 出诊 冒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