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策论
土地流转:不妨给农民一段“观望期”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土地流转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笔者在湖北省宜城市调查发现,2012年底至2013年中,宜城市的土地流转曾经出现过一个小高潮,全市土地流转率从不到8%飙升到25%,随后趋于稳定,甚至还略有回调,在16%-20%之间波动。贴近观察,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并不强,观望情绪较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现有的流转收益不够满意。宜城市的土地流转费是以粮食产量和粮价为参照的,每亩在600元-1000元。转出土地的农民拿了这点租金离开土地之后,该何去何从心里没底,而且从社会上又无法获得充分的就业及社会保障;农民流转收益存在风险,一些业主因投资失败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农民租金;流转收益没有与经济发展形成联动机制,按流转合同约定,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是固定的,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土地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一旦由于抵押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农民就会失去土地的所有权,其带来的社会风险将是农民无法承受的。而一些乡村采用行政手段,下指标、定任务、赶进度的做法干预土地流转,甚至压低流转价格,农民群众很不满意。
二是部分农民存在较高的土地增值预期。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农业优惠政策,从总体看,耕地的实际收益在逐年提高,按承包面积给予的粮补,促使部分农民不愿转出土地;与此同时,宜城市区和重点城镇、新型社区建设在逐年提速,枣潜高速、襄阳新港、随南省道升级、雅口电站开工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土地增值预期显著提升,助长了部分农民的“蓄地”待涨情绪。
三是很多人希望依靠土地避险。目前,绝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没技术,没手艺,争不上好岗位,一年到头挣钱不多,在城市打工心中无底,生怕宏观经济波动使自己在城里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担心失地又失业,故而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还有些青壮年是城乡两栖,把承包地作为暂时的待业之所,有事可做,遇有机会,再找别的工作。青壮年农民外出后,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就有事可干,多少也算有个基本保障,正好解决了郑集、南营等一些乡镇“人多地少”的问题。
宜城市很多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客观地讲,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重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民观念落后和素质不高。土地所牵涉的利益方太多,土地流转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近几年的一号文件都定下了“农村土地流转不能搞强迫命令”的基调。土地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事关长远利益。没有农民的转移,就不会有农村土地的转流;在农民无法获得更高水平的就业及社会保障之前,政府应该耐心帮助农民度过对土地流转的“犹豫”、“后悔”观望期,认真细致地做好理论论证、规划引导、制度完善、舆论宣传工作,促成土地流转“水到渠成”,切不可超越现实动用行政力量“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唯有如此,农村土地流转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经济形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利器。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土地 流转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