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锐评
“国脸”谢幕后的感伤与期待
今日凌晨3点,有网友在微博发布了一张与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张宏民叙旧的照片,并称“突然听说他和李瑞英一道要退出新闻联播,心里一阵失落。”获悉此消息后,记者以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联系上李瑞英本人,而李瑞英在凌晨四时许也以短信的形式向记者证实,将与张宏民退居幕后,一道告别《新闻联播》。(5月28日《绍兴县报》)
伤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一转眼时间已过30载,当李瑞英、张宏民这两位央视《新闻联播》的标志性人物,即将从台前走向幕后,意味着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现场播音,随着“国脸”的谢幕,一个时代的符号意义也就划上了句号,《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也将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代谢。
爱之深则盼之切,真正反衬了《新闻联播》所处于的尴尬处境。占据着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新闻类节目,在2014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现场竞购大会上,据现场统计,《新闻联播》现场招标的广告总额已经超过40亿,依然蝉联国内“最吸金”的节目。《新闻联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陪伴着国家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成熟,其自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
一直以来,“固化”是这个王牌栏目的固有风格,不过也限制了其成长与进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的格局罕有改变,即便是“偶有抒情”,也依然是“字正腔圆”、“庄严”、“严谨”的老风格。在新闻播报方式更专业化、更民生化和更多元化的语境下,新闻联播的形式与内容,与公众的期待和时代的要求,都显得格格不入。这种缺乏互动和改变的固守,固然源于3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与时代同步的收视群体,不过与国脸谢幕一样,当新生一代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之后,《新闻联播》若不能作出改变,就必然如《春节联欢晚会》一样,面临着“用脚投票”的收视下滑。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然在悄然发生,随着更多元的新闻节目的推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加上专业化和平实化的新闻需求的增强,《新闻联播》若不进行改变就注定难以令人满意,并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境地。也正是看到了这点,《新闻联播》才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比如新闻联播卖萌讨巧就多次发生,从春节4只国宝向全国观众拜年,全家福照片加《时间去哪儿了》温情脉脉,骏马奔腾沙画尽显小清新风格,到最近结尾晒春景的“小惊喜”,都可以看出在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央视新闻所作出的改革尝试,尽管始终在路上,但终于迈开了步子。
岁月的穿梭,人事的轮转,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过去,《新闻联播》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两个陪伴自己30年的朋友就此告别,那种分别的感触或多或少都会悄然生发,无关成败无关优劣,只关乎人间的浓浓温情。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前浪拍前浪的人事更替不可避免,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但不会以时间的定格而永远的存在。心灵还没有被填满,诉求依然在疯涨,《新闻联播》能否有更多的改变,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姿态示人,才是“国脸”退场之后,观众最大的期待。
“从历史上继承的路径依赖”是央视《新闻联播》不变的传承,并培养了赵宗祥、李瑞英、张宏民和李梓萌、康辉等一批批老中青“国脸”。功与过自有历史的评说,《新闻联播》自然也不可能在一道路走到底,是在改革中成长,还是在成长中改变,不回应民意关切,也无以逃避时代脚步。 “国脸”谢幕了,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期待。能否从感伤中读出这种期待,是个取向决定路径的逻辑命题。(堂吉伟德) [返回光明网首页]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央视主播 新闻联播李瑞英 李瑞英告别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