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锐评
武汉建最大人工湖遭质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百湖之市”武汉要开挖市内最大的人工湖,相关规划已经进入公示阶段。消息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有人点赞,但也有更多人吐槽。有网友直言:近些年武汉一边大肆填湖,一边又花钱挖人工湖,简直是瞎折腾。(7月22日中国广播网)
根据武汉市水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湖泊38个,而这一数字在建国之初曾达到127个。一边是如此急遽的湖泊数量减少,已有湖泊未得以保护,一边又是斥资20亿元建新湖,这样的对比,显然足以让市民对于这样的行动心生不满。尽管该投资属于公益性质,但建如此之大的湖,会对公众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建成后又是否会保护好,都会令市民留存疑虑。
城市建设中的“一边拆一边建”现象早已非新闻。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够被放大,当地政府在湖泊保护上的不力,导致“填与建”出现很大反差,当然是重要因素,也是其“特殊性”所在。但其所反映出的现今城市拆建“迷局”的共因与普遍性更不容忽视:类似的拆建,遭遇如此之大的争议,为何依然能够我行我素的进行?
事实上,如果稍稍盘点近年来一些大拆大建比较突出的城市案例就不难发现,一些主政者因为城市建设动静之大,无视民意,甚至被舆论或市民戏称为“X挖挖”、“X拆城”,比如已经落马的前南京市长季建业等就属典型代表,且一些城市由于常年处于一种建设状态中,甚至被戏称为“大工地”的现象也不少。以此而言,一些城市的大拆大建,已经影响到主政者的形象甚至是城市的对外形象,并非夸张。
但匪夷所思的是,即便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当地市民的调侃、争议,哪怕在舆论中形成诸多质疑,却很少会影响这样的“大动作”继续。也就是说,只要官员不“出事”,一切民怨几乎都可被视为不存在。而在官员下马后,通过媒体的还原,原本各种猜测、质疑哪怕传言,又往往得以证实。由此呈现出的前后反差,无疑折射出一些城市主政者施政中的过程式监控几乎是不存在——只要不“落马”,就意味着可“畅通无阻”。
就以这个项目为例,虽为公益项目,但政府显然不能置身事外。毕竟,有之前的湖泊保护不力在先,建新湖是否会引发民众质疑,就该提前作出预判,拿出具体举措来消解市民疑虑。而公益项目也并不具有天然的“通行证”,如此之大的项目也应该履行正常的程序,是如何审批的,建设过程中又如何保障最大限度降低对于市民生活的干扰,建成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保护等等,都有必要向市民作出提前说明,并征询民意,否则,引发民怨沸腾就不可避免。
拆建的过程中民怨沸腾未被重视,落马后又被证明问题重重,这样的案例现今而言确实不少。从反腐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最坏的结局,因为问题没有在过程中被及时发现并纠偏,而是到损失拖到最大程度才被正视。事实上,当拆建的决策能够“轻松过关”,也就很难保证过程中能够被监督,一些工程腐败、市政腐败恰恰源自于此。
不可否认,现阶段多数城市都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工程建设量大,任务重,引发一些民众质疑也可以理解,但如何将过程中的民怨降到最低,争取市民的理解,对于显而易见的否定性民意加以重视,并及时纠偏,却是必要的。更何况,如果其中确实存在腐败的影子,就更需被及时发现并制止。于此而言,转型期的城市建设或不可避免,但如何打造能够吸纳民意的决策机制,继而形塑能够被对话与说服的市长或主政者,却是摆脱类似“人工湖”尴尬的唯一之道,也是这则新闻更应该被关注的“普遍性”所在。(朱昌俊)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武汉最大人工湖 人工湖 天然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