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锐评

生态葬怎让后人背负不孝的骂名

2015年03月17日 16:35 | 作者:戴先任|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原标题:戴先任:生态葬怎让后人背负不孝的骂名

  手持菊花唱哀歌,悬挂许愿卡寄哀思。3月14日,来自南京鼓楼区的4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学生、市民代表在石头城公园参加了今年南京市首场清明社区公祭活动。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对于绿色殡葬、生态葬的形式和相关政策,市民的认知有了提高,说起身后事来,也很放得开。(3月15日现代快报)

  还有二十天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提前进行清明公祭活动,像南京鼓楼区的此次活动就是。逝者已矣,但生者却会慎终追远,祭拜祖先,对先人们进行悼念与纪念,感恩先人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得以繁衍生息,同时,有生必有死,每个人在此时,也会更多地想到平时可能想得较少的生与死的大事。

  数千年来,国人都讲究“入土为安”,认为体面的安葬还能让逝去的人在阴间“享用”,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传统习俗,让人们不敢和不想将逝去的亲人草草安葬,一怕愧于良心,二怕别人笑话。但这种观念早已落伍于时代,甚至不合乎时代发展,却又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主流殡葬观,还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撼动。

  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的,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但是一年下来,全市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共有261户,结果只有36户来领取了1000元。先不说南京每年死亡人口在3.2万左右,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261户,只是可怜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零头,就在这开明地选择生态葬的261户中,面对政府给予的奖励,却很少去领,大部分的人不好意思拿,说是怕被亲朋好友说不孝。

  实行绿色殡葬、生态葬,一般都是逝者自己的意愿,子女连去领奖励都怕亲朋好友说不孝,可想那种传统而错误的殡葬观念还左右着大多数人的思想。与之类似的一则新闻是,有女子遵照父母生前的意愿,当他们过世时,把父母的遗体先后捐献出去。然而,她没有料到,此后的10多年,她和家人一直生活在邻居和亲友们“异样的眼光”中。让她不得不在6年内连续搬家3次之多。在面对大多数人所信奉的错误习俗面前,一些正确选择的人就成了离经叛道,背负骂名,甚至活在世人唾骂声中。

  当然,要能扭转数千年来流行的殡葬观念,非短时间能见成效,需要宣传教育,政策实施与奖励,要从多方面入手,要让选择遗体捐献与生态葬者的后人,有更多的悼念逝者的去处,在顾及人们感情的基础上,还要多给予政策鼓励,要更多地让人们看到薄葬、生态葬的好处。

  亟待社会大众认识与认同的一个观念是:选择生态葬,选择死后捐献遗体,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做贡献,是给社会的回报,这是一种“大孝”与大爱;而那些死后“风光大葬”,墓园修得“富丽堂皇”,进而占据生者有限资源的人,才让后人为其抹了黑,为其背负了与活人争地的自私自利的骂名,由此来说,这样的子女,才是真的不孝。

 

编辑:水灵

关键词:生态葬 不孝 骂名 清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