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锐评

从足球改革的“小切口”说起

2015年04月02日 09:22 | 作者:高峰|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期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来看,却是一个小领域的小问题。

  好比挑选西瓜可以切一个小口儿辨别成熟度一样,全面深化改革在任务目标不断分解之后,也需要从一个个小切口入手,去审视判断究竟何种模式能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行政力量的有效引导最优化结合。

  足球是各项改革中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口。足球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与举国体制如何衔接,这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节点,能够通过风险较低、成本较小的足球改革探索一条深化改革之路,小切口能够引发深层剖析。足球虽然不是国计民生最重大的核心事项,但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中杂糅着民族素质、文化实力和自信自强的多重人文因素。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自1992年红山口会议肇始,至今已走过了23个年头,市场化、职业化带来了俱乐部层面的繁荣,从之前单一的运动发展成规模数十亿的体育产业。然而,国家队战绩的长期低迷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充分市场化是否正确的争鸣。单纯从技战术层面上说,市场化、职业化带来的外援、外教给中国足球的发展带来了长足进步,同样由于先进生产力的引进没有很好地与本土化人才培养结合,造成了顶级俱乐部的主力位置长期由外援把持,本土球员的空间受到挤占,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队成绩的滑坡。即便是今年1月份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在亚洲杯上取得了近年来少有的佳绩,小组赛三连胜进入8强,也难掩四分之一决赛完败澳大利亚的尴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男足的水平已经从市场化改革之初的亚洲一流滑出。

  难道是市场化的路走错了?显然不是,必须看到的恒大、鲁能、国安等顶级俱乐部球队不断参照世界级水平引进外援,在洲际赛场取得成绩的同时,一批长期接受世界顶级教练调教、与国外球员并肩战斗的国内球员,技战术水平、场上意识和职业素质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长此以往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必然是好处多多。这就如同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外企对改革开放的支撑一样,夷之长技是我之发展的必要营养。

  但是,外资、外企、外国专家终究不是提升中国的产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走向富强成为世界经济奇迹的中国,靠的是本土劳动力红利和广阔市场空间实现了腾飞。放到足球领域,就是在市场化带来竞争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尽快理顺自身管理机制体制,在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厚植足球土壤方面谋求质的飞跃。新近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无疑就这些行政管理问题第一次给出了详尽务实的计划表和路线图。

  足球是用成绩说话的,改革的成与败、得与失即便不能完全反映在每一场比赛的结果中,但点滴进步能够折射出的必然是改革的力量。从这个“小切口”的视窗看去,改革的力度可以得到最显见的观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测算指数不应完全是发展数字的集成分析,应当更多地开辟一些“小切口”,用来综合观测发展成效,及时调整发展理念,最终探索出改革的最优路径。

 

编辑:水灵

关键词:足球改革 中国 发展 小切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