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争鸣

谁来关注乞讨者背后的惨剧?

2014年03月25日 08:41 | 作者:舒锐|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据报载,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余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职业化乞讨人员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部分乞讨人员表示拒绝救助。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一般每天都能讨到20元左右,少数有时候能讨到80多元,个别甚至能讨到100至200元。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每个乞讨者都是一封控告信。儿童、老人乞讨者的背后是否存在遗弃或拐卖?残疾乞讨者背后是否存在严重故意致伤、致残?他们是否被某种势力所控制而失去了人身自由?当我们对之大发善心抑或避而远之的同时,又有谁关注了他们背后的惨剧。

  随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我国逐渐完成了从单纯的收容遣送向提供救助的转变。这是一种历史进步。可是,目前而言,我们并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去彻查他们的身后是否存在幕后魔爪。

  更严重的是,这些弱势乞讨者甚至已经和幕后魔爪形成了共生关系,深陷到某种亚文化泥潭,顺从、屈服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要求国家不仅是为他们提供临时性的救助,还须提供长期帮助,消除他们的生存顾虑,更重要的是,深挖其中是否存在幕后魔爪,并将之绳之以法。让乞讨者从犯罪集团的亚文化回归到社会当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脱离幕后魔爪的控制。

  不得不说,现行的救助办法并没有提供细化的关怀,甚至连启动相关司法保护的程序都没有。社会的阳光不能照射到地方,自然要成为黑暗所侵蚀的领域。当然,治理乞讨并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段时间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不妨形成一种共识,从严厉打击相关犯罪入手,因为这已经触及社会底线,我们理当对之零容忍。对于儿童、老人、残疾乞讨者,有针对性形成一套发现、立案、追究的有效流程刻不容缓。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乞讨 背后 关注 惨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