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争鸣
应由“冰桶造假”重新审视慈善初衷
原标题:堂吉伟德:应由“冰桶造假”重新审视慈善初衷
“冰桶挑战”接力一度很火,一向高调的陈光标不甘落后,在微博上发布了两段视频,显示他在0℃以下的冰水里浸泡了30分钟,并发起挑战:若有人超越他,就捐款100万,结果质疑声一直不断。最终,湖南性学泰斗文德元通过动物冰水浸泡实验,揭穿了其“冰水挑战”的把戏,陈光标近日首度承认造假。(3月20日《北京晨报》)
再牛逼的谎言,在科学面前都会显露原形。尽管始作俑者依然“狡辩式承认”,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结果说明,一种手段运用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虽然“标哥式炒作”屡试不爽,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与效仿,比如把自己整成雷锋脸的张艺冬,并与陈光标有了一次“名义上的合作”—— 2013年1月,张艺冬见到了陈光标,陈光标宣布,捐出价值20万元的“陈光标好人牌凉茶”。不过这种“双簧式”式的炒作,最终以“诺言未现”而沦为笑料。
在0℃以下的冰水里浸泡了30分钟,这几乎是以想像的场景,因为从科学上讲,这完全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然而在“从小在少林寺习武”的理由下,陈光标对外界如潮的质疑,依然表现得淡定而从容,并把赌加倍升级。只是习惯了其一向表现的公众,对此没有了挑战的兴趣,而一度红火的“冰桶挑战”自此之后,也就黯淡收场。
之前,对于陈光标式的“暴力美学”,很多人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也使得其行为方式获得了很大的认同,结果在是非的争议之中,陈光标在一条道上持续冒进,自然也越走越远。如果说当初的“砸大奔”之类的方式,还属于一种行为艺术,或者是为营销形象而有些出格的话,那么在“冰桶挑战”接力上公然造假,并以捐款赌博注作为动力,既属于失德更属于不智,更不能用“行为艺术”作为遮羞布。只有给其给予道德层面的谴责,并对其目的性和正当性从新进行审视,回归于慈善的初衷和本义,才能避免社会认同与纵容,而给“假借慈善”之名的炒作行为,变成无底线的暴力。
有人认为,假慈善总比没有慈善好,伪慈善总比不慈善好。正是这种功利式和只重目的式的认同,才使得慈善的手段异化,并成为一些人炒作自己的工具。慈善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手段的合理和程序的道德化,才能决定其自身的道德成色。成熟而理性的道德标准,应当更加注重对程序的控制,对手段的选择,而不能仅仅捐了钱,就默认其手段的非道德性。否则,陈光标式的造假行为,就会成为慈善事业真正的伤害,并给整个社会道德重建而留下隐患。
虽然得承认,道德的下滑让全社会都患上了一种饥渴症,但不能因此而慌不择食。恰恰相反,正是长期以来程序和规则的失守,使得道德重构缺乏基础支撑。我们越是功利而急迫,往往对道德的伤害更大。慈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帮助别人,造福社会,那么其手段和目的,必须在道德的范畴之,在合理的标准之内,符合公序良俗。相比于国外慈善事业而言,我们时下缺乏的恰是一种理性认知,成熟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什么是慈善”、“是什么方式选择慈善”和“如何处理和面对非慈善方式”等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与判断。从这一点来说,如何对待“冰桶造假”,既是对社会成熟度的检验,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
编辑:水灵
关键词:冰桶造假 审视 慈善初衷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