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纵议

“中国红利”的便车

2014年09月17日 14:11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亲诚惠容”概念是习近平去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要与周边国家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亲近、更认同,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所以,继参加上和组织杜尚别峰会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南亚之行,备受关注。9月14日,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署名文章。

  而有媒体对习近平署名文章开始做出重点的分析,除了内容之外,一些措辞上也不放过。如《法制晚报》报道,习近平在迄今为止的10次出访中,共在到访国媒体上发表了8篇署名文章。其中近九成的文章中都引用了蕴含深意的中国古语诗词,而引用到访国的名言、谚语的文章比例占1/4。

  从媒体的公开报道,解读领导人出访的目的和释放的信号,向来是公众观察政策走向和国际关系的一个窗口。习近平近期频频出访,无论是外交方针还是出访的信号,同样在相关的媒体公开报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近期几次出访,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比如8月21日至22日,对蒙古国的国事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11年来的首次访蒙,也是习近平上任以来专程访问单个国家。

  当时,新华网便刊发头条文章《习近平访问蒙古国:中国周边外交展新篇》。从文章的言语措辞当中,看到通过访问期待中蒙两国能成为“善邻”、“友邻”,从侧面反映了此次习近平高规格地专程访问蒙古国,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这点,至少在当日《参考消》息发表文章《外媒:中国正努力消除蒙古国对自己的不信任》,得到了印证。

  事实上,当时习近平在蒙古一句讲话,引发了更大的解读。近平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题为《守望互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的演讲是说,“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而之后,习近平在会见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时,也使用“欢迎世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的言论。短短的半个月之内,两次提及“搭车”,显然不是无意之举,而是以此方式在国际外交事务上间接回应奥巴马的“搭便车论”。8月上旬,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则称中国“搭30年便车”。他甚至调侃说,“我们能像中国一点吗?没有人指望他们做任何事情。”

  由此,“搭车论”成了近期解读习近平出访的一个视角。为了给欢迎搭中国便车的外交营造更好的环境,《人民日报》从上月13日、19日,到9月5日和9月15日,更是四驳奥巴马的“搭车论”。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钟声”的文章《美式“搭便车论”的偏隘》,直斥美国:你自己搭了多少便车。9月15日,刊发《中国红利促进世界发展》,以“对世界经济贡献率30%”的数据,驳斥奥巴马的“搭便车论”。

  人民日报通过采访多位专家,得出结论“中国登上世界发展的这辆大车,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

  中国红利有两组数据的支撑,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达到30%,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另一个是国新办日前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亚洲地区30国,非洲地区51国,大洋洲地区9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国,欧洲地区12国。此外,中国还向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

  一边是驳斥美国的搭车论,一边尽力展现欢迎搭中国便车的姿态。昨日《环球时报》刊发文章《搭中国车增加斯里兰卡吸引力》,可视为释放的一个信号。文章不仅为习近平将在本周访问斯里兰卡造势,而且继续释放习近平提出“搭中国便车”的自信。文章以“斯里兰卡不仅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紧密中斯关系还迫使其他大国开始对斯里兰卡采取更积极的态度”的话语表述,则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搭中国便车”的重要。

  显然,未来中国将会甩掉西方谬指中国搭便车的名声,而以更坦然的姿态来欢迎别人“搭便车”。因为“搭便车”对于搭车的人和驾车的人,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马想斌)

编辑:曾珂

关键词: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南亚之行 亲诚惠容概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