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沸点
身份证“异地受理”能否实现“立等可取”?
6月8日,公安部研究审议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的意见。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证提供更多便利,为居民身份证的社会应用创造更安全的环境。(6月9日《新京报》)
我国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以来,居民身份证在便利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规定和科技问题,在身份证的异地受理、挂失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公众期待。主要问题则是,异地受理束缚了手脚。在20年前,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正常的事情。这是因为在信息落后的时代,无法获取联网的信息,在铅与火的时代,无法实现异地受理。
眼下则不同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信息只要联网,就可以在技术上化解身份证异地不能办理的制约。公安机关原本就是“天下一家”,不受到地域制约也就有了基础。这种情况下,打通身份证异地受理壁垒是积极作为。
在实现了异地办理之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一件事情。无论是新办身份证,还是补办身份证,这等待的时间都会让公众有“等你等到我心痛”的无奈感受。按照身份证办理的规定,普通情况需要三个月,临时身份证需要一周,即使是加急办理也需要好几天。问题是这种“等你等到我心痛”的感受是不是必须的?
看到过这样几则新闻:徐州一位考生在高考前一天的晚上发现身份证丢失了,记者陪着孩子的家长找到户籍民警。得知情况后,户籍民警没有下班,加班申请临时身份证,结果在天亮之前为考生办理好了临时身份证。还有一则新闻是河南一个小县城的。这个地方的户籍管理部门开展了便民服务,明确规定,遇到特殊情况,身份证办理可以加快速度,3日内可以拿到证件。
这些新闻确实让我们感动,有了特事特办,身份证的办理速度不再是“等你等到我心痛”了。问题是,既然是特事特办能够解决的事情,也就证明领取身份证的“长途跋涉”不是必须的。那么,为何不能把特事特办变成平时就是这样呢?为什么加急身份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手,不加急就要苦苦等待?
眼下是一个人口流动的时代,经商的、务工的、创业的,都是天南海北的,虽然也有户籍属性,而人的流动其实早就不存在地域了。这对于身份证的需求更为活跃了。假如在异地丢失了身份证,虽然也能异地受理,问题是还需要“等你等到我心痛”,是不是也不够人性化?缩减身份证领取时间,在这个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服务问题。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商家有个广告语,叫“立等可取”。其实,信息共享之下,只要对身份证输出设备进行改造,也能实现身份证的“立等可取”,甚至是直接打印。
编辑:水灵
关键词:身份证 异地受理 立等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