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临床医生的时间该用在哪儿

2015年03月10日 15:17 | 作者:司晋丽|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司晋丽)“一个毕业两年的小伙子问我,一个好的临床医生究竟该把时间花在临床技能提高上,在对病人的服务上,还是在练习英文和绞尽脑汁求人发表论文上?我一时无法回答他。”这些年,王承德委员赴多地出差时,都听闻一些年轻医生的“吐槽”医师晋升职称要求。

 

  乙未年春节,他回甘肃老家过年,顺便开展了一次实地调研。走访了甘肃部分地市级中医院后,他发现,所接受他“采访”的医生们对目前职称晋升的要求几乎都不满意。

 

  “这种考核机制和我们基层医师的日常工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好外语,发几篇论文,患者就会对你满意?看好人家的病才是实在事呀!”说是这样说,为了饭碗,尊严和面子,医生们不得不为晋升职称而心力交瘁着。就在这个奋斗过程中,许多原本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弃医辞职,人才生生被浪费了。

 

  据王承德介绍,主治医师晋升副高一般需要3篇核心期刊论文,副高升正高则要求更多。现在的专业论文要求在ISSN、CN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而能在这类期刊上发表的基本上都是研究性论文,必须依托有经费支持的课题研究,基层工作的医师没有这些资源,想发表这种水平的论文非常困难。“我不解的是,一个地县级医院有多少科研论文要写?临床医生在繁重的诊疗工作下,有多少时间去写论文?”

 

  “一个县有正高几个、副高五六十个,主治医生上百个,临床技能全面、技术水平过硬、获得患者认可的医生却很少。即使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里,也有一些科研能力很强却不怎么会看病的主任医师,甚至有网民总结出了去三甲医院要找退休年龄的副主任医师看病更实惠有效率的所谓攻略,在网络和微信中广为流传。”王承德无奈地说,此说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证明现行晋升体制下“重科研轻临床”导致的弊端已被社会逐渐认识到了的事实。最让医生们纠结的是,有时为了做科研和论文,不得不压缩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时间。

 

  “医患关系这样紧张,医生希望能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给予病人更多关怀。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攻克医学难题,最终还是病人受益。”王承德追忆,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科专家,她未发表过一篇论文,难道她就不是著名的妇产科教授吗?职称晋升中论文的要求有多大作用呢?

 

  他还由此联想到当下为了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全国医疗界各种怪象。“临床医生为了晋升出现编造论文,弄虚作假,论文买卖猖獗,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影响极坏。只要花钱,便可发表论文,期刊越办越多,篇幅越来越厚,水平越来越低。”

 

  这次大会,王承德委员便递交了一份相关的提案。他建议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师职称晋升政策,国家应对医师职称晋升进行调研,征询各方意见,研究制定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评体系,将医生晋升职称制度分类细化,打破医生晋升标准“一刀切”的格局。鉴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师是服务于本国人,他还建议应弱化外语学习,取消专业外语考试、论文和科研项目及成果作为晋升条件。同时,也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摒弃职称评定的传统做法,医生持资质上岗,定期考核。

 

 

编辑:薛鑫

关键词:临床医生 基层医师 研究性论文 “重科研轻临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