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实现社区工作从管理思维向治理思维的转变,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长期从事基层治理研究工作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常委、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汪碧刚对此深有体会。他聚焦民生热点和基层治理难点问题,扎实开展好基层协商议事活动,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力争把问题协商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故乡与远方间的连心“侨”

自2016年起,庄紫祥先后担任哈尔滨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2023年,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庄紫祥的心中始终牵挂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2019年,他慷慨献出祖宅“怀清小筑”,就地改建成侨史馆。“作为政协委员,我深感有责任记录华侨历史,讲好华侨故事。”庄紫祥表示,从家乡的故事讲起,不仅能唤起对历史的记忆,更可以激励和培养年轻一代,让他们继承和发扬华侨精神。

微光丨做好“超级联系人”

1974年,15岁的佘德聪随家人移居香港,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然而,家乡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柔的牵挂。“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心灵的归属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选择回到家乡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投身于家乡建设与发展。同时,佘德聪也关注到乡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他呼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年轻人将所学技能带回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微光丨古韵新声

昆曲600年,一笛擫百曲。王建平七八岁就开始吹笛子,大学毕业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来到北方昆曲剧院,从此拉开了一段长达37年的昆曲缘。但王建平和昆曲结缘的第一面,并不美好。“第一次接触到昆曲,很抵触!”他回忆说,但在之后的一次排练中,王建平接触到了文戏《偶人记》和《风筝误》,对昆曲的认知有了转变,“在文戏上有更多对音乐二创的空间,我领悟到了昆曲的美和雅。”

微光丨以博育人 以物润心

说到我国的紫砂壶,有这样一句话:“南有宜兴,北有喀左。”为了擦亮喀左紫砂这张名片,把家乡的紫砂文化发扬光大,辽宁省政协委员、喀左县东蒙博物馆馆长乌春雷走遍了全国的陶瓷市场调研,了解紫砂相关知识,成立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免费培养了1000多名紫砂产业人才,带动一批家乡人通过发展紫砂产业共同致富。

微光丨融合之光

“我的父亲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从小的愿望就是将来能成为一名大提琴老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最初的梦想。 经过刻苦学习,她成为了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2011年开始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作为从民族地区走出来的音乐家和少数民族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娜木拉一直致力于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微光丨我从新疆来 我回新疆去

他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深深地爱着新疆;他说,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讲好新疆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可爱的新疆……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纪录片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从2013年开始,库尔班江·赛买提走访了20多个城市,采访了100名在异乡生活工作的新疆人,他们中有律师、演员、教师、科学家等,用镜头讲述了不同领域的新疆人为新疆、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故事。

微光丨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旅行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有人在旅行中获得力量,有人获得勇气,也有人获得爱情……张昕宇和梁红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2012年启程至今,用镜头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见识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之后,他们更加爱自己的国家,“身为一个中国人,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是必须的。”张昕宇和梁红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爱国之“侣”。

微光 | 乡村振兴的茶 “道”

“老班章”号称茶王,可见其在普洱茶家族里的名头。说起“老班章”普洱,不得不说说陈升河,一个以茶为业、视茶如命的人。在当地政府协助推动下,陈升河与老班章村签订了多年的包购包销协议,并开创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当地茶农走向了劳动致富之路。产业兴则乡村兴。老班章也从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变为现在游客蜂拥而至的著名风景地,整个村寨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微光|兵器大工匠

履带式特种车辆,作为慑敌制敌的战略利器,是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突击力量。这些“大家伙”在复杂地貌下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秘诀是什么?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一辆辆坦克装甲车酷炫亮相,滚滚向前,彰显了强大国力。这些大块头是如何安全驶过长安街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小光,揭秘了背后故事。

微光丨一锤一錾雕出“起伏”人生

“叮叮叮”“当当当”……一盏孤灯下,郭海博戴着眼镜、低垂着头,一锤一錾,在一块铁皮上精雕细琢,柔和的灯光将他的头发映照得花白,锤子与铁板碰撞的声音穿透夜空。这一幕,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氏铁板浮雕”传承的日常,他用一锤一錾雕刻出了“起伏”的人生,也雕刻出了女儿郭墨涵的成长刻度,两代人的接续传承,让铁板浮雕技艺一路生花。

微光丨我是一名航天“铁裁缝”

34岁的郑兴,是有着16年大型航天器舱体焊接经验的“工匠”,是529厂载人航天器焊接高级技师,也是全国技术能手,他所在的焊接车间,是保障航天安全的关键一环。每次型号发射时,郑兴都会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家人也都围在一旁,一同观看。“我是一名航天铁裁缝”郑兴说,“我时刻以老一辈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去时刻鼓舞自己,在金属平台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