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政协主席岗位上工作了17年,任湖北省宜昌市政协一至四届主席。与《人民政协报》结缘自然也有17年的时间了。 《人民政协报》是指导地方政协工作的好老师,宣传地方政协工作的好平台。她从每一个版面、每一期报纸入手,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始终坚持着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以其高格调、高品位为各级政协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可以及时了解相互间的工作动态和进展,达到沟通情况、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此,我每期必读并坚持收藏,即便退休后亦乐此不疲,受益匪浅。 我清楚地记得,宜昌市政协工作得到《人民政协报》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建言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关注民生民情;无论是检验教育文化事业,还是关注弱势群体;无论是三峡物流中心建设,还是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城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还是宜昌运河、黄柏河水资源的保护;无论是建设新图书馆,还是修建张自忠将军纪念亭等等。《人民政协报》都给予最充分的反映,给予了巨大的力量支持。“宜昌市政协的工作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人民政协报》一份功劳。”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人民政协报》是唯一的全国性统一战线报纸,她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竭力办好每一期报纸,每一个栏目。版面求变求新,但风韵不减;专栏顺应时势,但当繁花落尽,仍余香犹存……“民意”、“春秋”、“民营”、“家园”、“年华”、“文化”周刊都是读者心目中的精品栏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透视流行文化热点的《文化周刊》;紧扣学界脉动,展示学人风采的《学术家园》;用相机定格政协历史,用镜头聚焦国计民生的《摄影》;注重权威性、服务性的《健康周刊》;让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基层百姓说话的《民意周刊》;通过多个侧面审视20世纪整整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读者描述历史发展真实轨迹的《春秋周刊》,都贴近政协委员、贴近基层政协、贴近普通百姓。尤其是《慈善周刊》,更是时时让我心动。她优雅的外在和丰富的内涵,她温暖、安静、真实和真诚的善与美的故事,传播着爱和感动。她成了我退休后坚持担任市慈善总会会长,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精神支柱。 人民政协报人还是一群值得我敬重的人。“非典”时期,人民政协报社虽处在北京重疫区,但并没有影响报纸的正常出版发行。采编人员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抗击非典的重大决策,全国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决定《致全国政协委员一封信》,各级政协及广大政协委员为抗击非典积极建言献策,以至于预防非典的知识等等见诸于报,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汶川地震后,《人民政协报》在灾后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冒着余震危险,饿了吃点干粮,困了就在马路牙子上睡一会儿……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群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爱岗敬业的报人,《人民政协报》一定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有实力的报业集团。 如今《人民政协报》已届而立之年,而我也已从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了,但《人民政协报》依然是我每日必读的报纸,依然感动着我、充实着我,与《人民政协报》的很多老总、记者、编辑结下的深厚友谊,日久弥深。原社长卢昌华、原总编辑邬旦生、现任总编辑刘未鸣等将是我永远的良师益友。 我想,这份依恋,这份深情,将如亲情一样在我的心上难以割舍。
(作者为湖北省宜昌市政协原主席李泉)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
相关附件:
Copyright (C) 2004-2005 www.rmzx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人民政协报社 京ICP备09078172号 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