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1.1亿直面民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核心阅读
为民服务不是光修“高速公路”,“乡村小路”离百姓更近,更要修好。随着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很多地方民生服务与管理下移,社区钱多了,力量强了。但钱怎么花、事怎么办,老百姓才最满意?去年山西太原专门出台意见指导社区服务管理,记者一探究竟。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太原桃南二社区60号院,几位老大爷指着自家单元的新防盗门不无得意地说:“这是社区给我们装的,解决大问题了。”这还得从太原市去年启动的社区惠民项目说起。
直面民需
每年拨款1.1亿,让社区有钱为民解难题
9个无物业楼院内部没灯,上下楼得摸着楼梯走;社区内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吃不上应时饭;小巷高低不平,雨天一身泥;单元没有安全门,各类人员自由出入……几个社区干部讲到身边百姓曾经的“苦”,颇有些动容。
“以前社区的人,今天查人口、明天查经济,就是解决不了啥困难。” 家住海边街社区的李大娘坦诚说:“‘找事’不‘干事’,这就是以前对社区干部的印象。”
这样的“结论”让社区干部很委屈。“知道老百姓难事多,不是不想帮,是有心无力,真是差钱。”谈到以前社区的状况,青年路一社区干部卫俊英说:“办不了实事,在群众面前没威信,开展工作也不顺心。”
“这些年,我们财力好了、实施了不少惠民工程。”太原市组织部长李志江说:“但是往往公共性较强、针对性偏弱,存在‘最后一公里’未通的现象。”李志江认为,基层组织离群众最近,解决问题更精准。基于此,太原市去年出台《关于建立社区惠民项目资金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意见》,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1.1亿元,为每个社区每年提供资金20万元,用于解决社区居民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惠民项目就要突出这个‘民’字。”李志江说:“就是在具体实施中充分体现民需、民愿、民意。”
尊重民意
“四议两公开”,社区花钱要有好机制
“20万,可不是个小数字。”桃南二社区支部书记李建芳说:“听到消息很兴奋、也很紧张。”如何花好这20万,什么样的项目最适合自己的社区、能惠及更多群众,一大堆的问号让社区干部突然感觉有些“头大”。
老百姓的意见也不统一:桃南60号、56号宿舍院没有物业,要安装防盗门;桃南34号宿舍院要安装门禁系统;康乐幼儿园要安装休闲桌椅。大家说得都在理,社区干部犯难了。大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好法子:互访、互评,谁家的困难最“急”,让群众自己看。
社区组织5个院落的居民代表到各院落进行了实地察看、了解,然后召开项目评议会。经评议投票,给56、60号宿舍单元安装防盗门成为惠民“一号”工程。
“保证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民需,光靠拍脑袋是靠不住的。”李志江坦言,“需要体制机制上作文章,把民智、民意引进来。”
社区惠民项目推行之初,太原市就把基层农村广泛推行的“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移植到社区惠民项目选择上来:项目确立要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经社区党组织会提议、社区“两委”会商议、社区党员大会审议、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同时对决议结果和实施结果公开。凡未经“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的项目不予立项、实施和结算。
通过该工作法确定的项目,既最大程度体现民意,又实实在在满足群众需求。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社区 项目 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