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退休教师的“爱心捐助站”
随着毕业季到来,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师杨洪璋的“爱心捐助站”,又红红火火地忙活开了。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送去一件件废旧物品的同时,还不忘告诉老人一个好消息,“2014年北京榜样人物评选活动,您在6月第一周榜上有名!”
听着周围人的赞叹,看着那些不时在眼前竖起的大拇指,早已年过古稀的杨洪璋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是淡然处之,他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会坚持做下去。
14年前,也是夏日炎炎的6月,退休的杨洪璋第一次来到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几十名学生只有一个老师在上课,很多孩子辍学在家。村里人普遍认为孩子小学毕业就行,不需要再读书,升入中学就要上乡里住宿,一年720元的花销难以承担。
回到北京后,杨洪璋发动物资学院的师生捐款助学。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平均一个学期资助200元,特别贫困的400元到600元不等。他还号召“一帮一”助学扶贫,即一个班级帮助一个孩子完成初中学业。杨洪璋特别对那些热情满满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捐款必须是勤工俭学赚来的”。
10多年来,杨洪璋带领2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万全县扶贫助教120余次。在他们的帮助下,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山村里第一次走出了大学生。解决了村里孩子的初中学费,杨洪璋并不满足,更没有就此止步,他深知孩子们最渴望的是进入高中学习。
顾家沟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县里的高中都是百里挑一,即使是中专,1年的费用也在万元以上,杨洪璋心里清楚,这笔钱不仅村民无力承担,物资学院的师生也是囊中羞涩。为此,他找到北京中华商科学校校长,对方当即表示可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首批接收了两名顾家沟的学生。之后,每年又陆续接收3名到5名学生,免交的学费超过百万元。
孩子们完成学业后,杨洪璋还为他们在北京找工作,并主动做起20多个孩子的“监护人”。每逢周末,孩子们到家里来,他和老伴总是做一桌子菜给他们改善生活。
2002年7月初,杨洪璋发起向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带领几名大学生设点收集毕业生的闲置物品。3天时间,收到近500名毕业生捐助的衣物5000余件,还有书籍和收音机等。杨洪璋和志愿者一起分类、清洗、打包、托运,送到顾家沟、夭儿湾、红旗沟三个村的孩子们手中。“每年的军训服,孩子们穿上以后高兴地满村子跑。学校淘汰的计算机,都被他们用于学习打字。”
北京物资学院“爱心捐助站”被学生们称为“爱心小屋”,物资学院特地安排了4个仓库存放收集来的捐赠物品。如今,回收旧物品的工作逐渐完善,谁有可以再利用的物资,都可以送过来。除满足本校贫困学生的需求,其余的物资也都物尽其用。
杨洪璋说,这些年令他颇感欣慰的是,村里人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即使有困难也省吃俭用让孩子读初中、读高中,直到上大学。说到扶贫对于大学生的意义,“社会责任感”和“关爱”是杨洪璋提到最多的词。“人不能仅仅为了自己而活。首先要成为强者、有能力的人,然后放大自己的优势,使社会共同受益。”
编辑:曾珂
关键词:孩子 退休 爱心捐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