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9月15日 14:3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磨长英:

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安居乐业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落后、就业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民营企业投资机制灵活,引导民营企业投资边疆民族地区,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和民族团结、国防安全。为此建议:

一、 以产业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边疆民族地区。出台优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政策,以生态为底线,采用负面清单管理,让民间资本根据市场需求自行选择投资的产业、项目及规模。

二、 以财税扶持政策激活民间投资边疆民族地区。一是以解决当地就业数量减免实体企业增值税;二是把以下岗职工基数为标准分配就业补助资金,改为以农村人口比例分配,并适当向贫困民族地区就近进城务工农民倾斜;三是按照特殊人群创业税收优惠办法,给予边境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税收优惠;四是设立“产业兴边”专项基金,直接扶持投资边疆民族地区产业项目;五是加大政府在民族边境地区购买服务力度,适当布局国际区域合作基金项目。

三、 以土地政策倾斜鼓励民间投资边疆民族地区。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边疆民族地区适当倾斜。

四、 以投资环境优化吸引民间投资边疆民族地区。设立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边境县城镇污水管网按工程实际投资给予补助等。

五、 以人员素质提高促进民间投资边疆民族地区。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二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普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等;三是鼓励民营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四是增加在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补助;五是增加重点大学和部属大学录取边境少数民族考生指标。

六、 以生活保障提高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安居乐业。加大边境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索朗多吉:

以教育先导产业支撑推动藏区城镇化

由于西藏地区地形条件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所需的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与集聚相对困难,加上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环境闭塞、劳动技能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就业供求脱节、经济社会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制约着西藏城镇化进程和扩大就业工作。

西藏城镇化建设和扩大就业有特殊性,必须把握西藏城镇化仍处在快速发展准备阶段的区情;必须着眼总体劳动力资源不足与现阶段就业矛盾较大的现实。建议:

一、 坚持教育为先导,大力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和提质,强化藏汉“双语”教育普及与提高;借助对口支援,破除封闭式办学模式,利用内地资源构建区内外培养、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设立多种形式农牧民短期培训和系统产业学习班,并保证人员和经费。

二、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增强城镇功能促进就业能力。继续加强对西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改善公共交通和交通枢纽条件,提高城乡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着力完善城镇功能。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扩大就业向纵深发展。

三、 坚持产业支撑,立足当地资源,提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一是要稳固农牧业基础不动摇,继续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支持和对口援藏的优势,有计划发展具有旅游、边贸、矿业、水电等资源优势城镇支撑产业;三是结合城镇区位条件和优势,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生物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最后要强调的是,西藏自治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扩大就业工作,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过程。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让更多农牧民转移到生态管护、生态旅游、绿色生态产品生产等行业上来,使生态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艾尼瓦尔·依明:

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自主创业

2013年,新疆总人口为22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07万,占到总人口的62.3%。全区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5.34万人,占56%。总体上看,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稳步增长。

一、 少数民族就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率稳步提高,但仍是当前全区就业工作的重点;二是少数民族劳动者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一产业;三是语言、技能成为当前影响全区少数民族有序进城就业、转移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 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解决少数民族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是树立现代就业观,依法促进少数民族就业。把做好各族劳动者就业工作作为依法治疆的根基工程,引导全社会树立依法促进就业的观念;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实现从农牧区生活到城市生活、从传统农牧业就业向适应现代企业就业的转变。

二是推动少数民族多形式多渠道就业。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有序进城就业,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向,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农业富余劳动力到援疆省市就业;建立适应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把有进城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

三是政策推动保障少数民族就业。制定在疆各类企业、政府投资和各类援疆项目70%以上新增用工用于吸纳当地劳动者就业的办法;建立企业公开招聘制度、企业吸纳就业承诺制度以及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报送和通报制度,依法规范企业招人用人;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

四是制定措施落实少数民族就业。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劳动者向大企业大项目和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实现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更多招录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组织、成建制转移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到内地务工经商。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城镇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发展 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