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人大代表谈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平等、公正、自主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记者 李延兵 摄
要教出人格平等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要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郑强表示,“这是灵魂的教育、文化的树立、境界的提升、眼界的高远,是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
针对教育的本质,在访谈中,三位嘉宾分别发表观点。
结合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进步,郑强认为,中国教育是进步的,中国教育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也指出,应该让全民都具备“教育不是为了出人头地”的认知,人们也不应认为出人头地的人就体面,这样人们就不会在乎高考的分数低和少的问题。
“与高考分数相比,更应该改变的是孩子们的幸福观和人生观,让孩子们认识到,就算是读中专或者没有读大学,同样可以有幸福的人生。”郑强表示,“人生不在于学一门技能,而在于人内心的丰富和对人性的理解。为了考上名校把吃奶的劲儿都用完的孩子未必有戏,考上贵州大学现在开始用劲吃奶才有望成才。”
龚克表示,高考结束,人们有上大学和上名校的心理,但其实也可以选职业学校等其他不同的路,“所有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有什么样的文凭,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同样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为了选拔人才,高考加大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但是知识面却窄了。李一飞认为,作为一个人,更多是需要常识,而不是知识,“专家需要高深的知识,做人只需要必要的知识,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一些,才是素质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 记者 李延兵 摄
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
在访谈中,李一飞表示,这个世界上选拔人才比培养人才要难,“美国之所以称霸世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一点对中国有所启发,所以才会采用自主招生去探索人才选拔机制”。为此,李一飞将自主招生制度定位于“招收一些特殊人才,让奇才在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实行以来,既有一些成果,又引起很多家长质疑。
对于争议,郑强认为对新生事物不要现在就下定论,不要因为中国大学出现了自主招生的不正之风就把这个制度砍掉,也不要由于一些阶层制度得到的好处,就觉得自主招生可以替代高考,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办法。
对此,龚克以南开大学为例,指出自主招生的目的,一是在于明确《高校法》中规定的高校主权;二是探索高考改革,探索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大学学习专业的之间如何匹配。
“保证自主招生公平,最重要的是要公开。”龚克表示,南开大学2015年将尝试加大社会对自主招生的监督力度,如公开招生简章、社会人员参加招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等方法,以加强自主招生的公开程度,确保公平。(李延兵 苏贺)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自主 招生 全国人大代表 校长 高考